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企中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分析

  直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济贫法》的颁布,才标志着社会保障进入了现代时期。现代社会保障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最低保障阶段;社会救助和基本保障阶段;社会福利的最高保障阶段,从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19世纪80年代,社会保险事业出台,从而标志着社会保障实现了质的飞跃。德国于1883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该法案中体现出的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以交费为享受保险条件的原则;保险费用多方分担的原则为保险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20世纪中叶开始,社会保障进入了“普遍福利” 阶段,“福利国家”纷纷出现。1948年以后,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号称建成了“从摇篮到坟墓”都有保障的福利国家,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兴旺发达。与此同时,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则建立了以国家保险为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使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全世界公认并共同采用的经济社会政策。
  但从本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经济状况普遍不景气,使得一些国家的社会福利费用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加大,有的国家竟达30%之多(例如瑞典),各国均感财力不足;另一方面,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无疑又将加重社会保障的负担,许多国家已不堪重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怎么改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早已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并已经设定了改革的总体目标:即加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大力发展社会保险的同时,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发挥其对社会保障的补充作用。
  我国的社会保障实践古已有之,但作为社会保障制度,则是从20世纪50年代陆续建立起来的。中国现代社会保障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1949年10月到1957年的初创时期;二是1958年到1966年的初步调整时期;三是1966年到1978年的倒退时期;四是1979年至今的恢复、改革、健全和发展时期。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劳保条例》首开我国现代保障制度之先河。以后的十几年内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条例,对完善我国建国初期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重要意义。自建国以来,我国不断建立和完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了除失业保险外的保险体系,企业负责职工的一切福利事项。但此类的社会保障的范围实际上已大大缩小,其性质为单纯的社会福利,即全部由国家出资来满足人民的需要,是一种“标准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保障类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济制度的调整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之成为经济飞速发展的动力而非障碍。市场经济要求资源得到合理配置,集中优势。这样一来,社会资源的流动性大大增强,而过去“就业与保障直接合一”的行政性计划体制,限制了企业用工制度改革与职工的流动。直接来于单位的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工对新职业、新岗位的选择,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而,自1991年起,国家陆续开始了对职工养老保险,失业救济,医疗保险,社会福利,最低生活保障等的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基本上实现了由“企业自保”向“社会互济”;由“全部包揽“向“三方分担”;由“平均主义”向“效率公平兼顾”;由“福利包揽”向“基本保障”;由“局部覆盖”向“全部覆盖”的转变,保证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1998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大力精简机构的背景下,成立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是我国社会保障走向统一有序的里程碑。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保障体制全面从国企职工的利益出发,因而保障制度改革对国企的影响很大。一方面改变了企业办社会、负担过重的状况,使企业从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具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改变了从前“百分之百福利”的状况,由全部由国家负担发展为国家、企业、个人各出一份,使国企职工也承担一部分责任。
  但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也遇到了一定困难,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又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威胁,因此政府难以承受社会保障的沉重负担。资金不足,保障渠道单一是目前社会保障最大的难题。我们此次调查就是为了从实践入手,以期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深认识与探讨。
  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与透视
  我们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体系,若将其简单分解,可得如下一个体系结构:
          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
      社会保险  医疗保险
      (基本目标)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社会   社会救助   自然灾害救助
  保障 (最低层次)   失业破产救助
          孤寡病残救助
     社会福利
    (最高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直是一种“低工资,高福利”,“由政府和企业统包”的社会福利制度。福利水平虽然不能和欧洲福利国家相比,但在低水平上也几乎是“从摇篮到坟墓”。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为适应社会改革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脱困的需要,社会保障体制也进入加速地阶段,旧的福利制度被打破,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社会保障工作出现了混乱的局面。仅以医疗保险为例,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甚至不同职务的人保险待遇是不同的。近几年来,我国国内市场价格连续下跌、消费疲软,可以说,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人们支出预制发生变化,冲击消费心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当然改革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不足为奇,改革的同时正是要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要各方面各层次的人士来关注。这也正是我们这次调查的目的所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设计了这份调查问卷(附问卷一份),内容涉及了社会保障体系结构中的所有子项,并探讨了当前改革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为期一周的问卷调查和访调调查后,我们获得了珍贵的原始资料。
  我们的调查对象分布于山西,河北两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内,调查对象的资料统计如下:
  项目分布 男 女 18-25 26-40 740 婚 否 小学 初中 高中 专科 本科
  太原矿山机器厂 30 20 3 27 20 45 5 0 12 26 11 1
  百分比 60% 40% 6% 54% 40% 90% 10% 24% 52% 22% 2%
  石家庄太行仪表厂 10 10 1 16 3 18 2 0 4 10 4 2
  百分比 50% 50% 5% 80% 15% 90% 10% 20% 50% 20% 10%
  随机 5 10 1 5 9 15 0 2 6 2 4 1
  百分比 33% 67% 6.7% 33.3% 60% 100% 13.3% 40% 13.3% 36.7% 6.7%
  石家庄食品厂 5 10 3 9 3 13 2 0 0 6 7 2
  百分比 33% 67% 20% 60% 60% 86.7% 13.3% 40% 46.7% 13.3%
  总计 50 50 8 57 35 91 9 2 22 44 26 6
  百分比 50% 50% 8% 575 35% 91% 9% 2% 22% 44% 26% 6%
  资料统计显示无论是地区男女比例,不是最后总计的男女比例,基本上是相当的、总起来说各占50%。在年龄段的分布上26-40周岁年龄移的中青年2人尤为突出,合计约占57%。婚姻状况大部分为已婚,占去91%。文化程度大部分为初中、高中、专科约占去92%,其中最多的为高中文化程度是44%接近一半。上;统计数字符合国有大中型工厂企业的职工的实际情况。可以说正是我们采取访问我问卷的调查方法,取得了100%的问卷回收率,适应了一般的文化水平的群体,并且采取随机抽样的原则,保证了问卷调查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