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并入提单的仲裁条款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三)审判实践反映的观点。在山东电梯公司诉香港福祥泰贸易公司、青岛奥斯特电梯有限公司合同纠纷案中,原告与两被告签订的合同约定:“买卖双方在执行本合同过程中如发生争执,应提交仲裁进行裁决,仲裁地点为香港,仲裁委员会将由买卖双方认可及指派,仲裁程序和法律皆按香港法例进行”。一、二审法院均适用法院地法,即我国仲裁法去判断该仲裁条款的效力,以仲裁机构约定不明为由驳回两被告提出的管辖权异议。案件申诉到最高人民法院,该法院认为:确定仲裁协议效力应适用仲裁地法,该仲裁条款在香港是可以实行、有效的,当事人可以在香港仲裁,内地法院对该案不应管辖1。显然,该案反映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二审法院依法院地法,最高人民法院则依仲裁地法(一般认为仲裁地同于作出裁决地)。
  (四)笔者认为,确定仲裁条款的效力,要解决一个方法论问题,首先,要根据该条款的意思表示去确定仲裁条款的准据法,而后去判断仲裁条款的效力,而不能自觉或不自觉地视仲裁条款为有效,再以此为前提去指引其准据法。从逻辑上讲,仲裁条款的效力从签订时就已确定,那么判断其效力的法律当然也应该是确定的,该准据法的确定源于当事人双方的意思表示或源于当事人的法律行为所决定的连结因素,最终赖于公断人的正确判断。准据法的具体指引方法如下:
  1.依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这既符合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也符合58年《纽约公约》的规定,即依当事人选择的认定仲裁条款效力的准据法,但不能将其理解为当事人选择的解决主合同争议的准据法,尽管在实践中涉外合同当事人约定认定仲裁条款效力的准据法的情况甚为少见,但决不能将解决实体争议的准据法强加于仲裁条款,因为两者是不同性质的法律适用问题,存在不同的识别依据。依此不能确定,再
  2.依仲裁地法。可以这样判断,如果当事人不愿适用仲裁地法,就会在仲裁条款中明确选择适用的法律去排除仲裁地法。因此,在仲裁条款没有约定准据法、约定了仲裁地时,就适用仲裁地法。除此之外,推定任何一国的法律作为准据法都是没有根据的。这符合58年《纽约公约》规定,并与最高人民法院的判例做法一致,是可行的。如果仍不能确定,再
  3.依最密切联系原则。若仲裁条款没有约定准据法和仲裁地,就无法以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去判断当事人双方意图接受的认定仲裁条款效力的准据法,此时,不能随意推定,也不宜简单认为这是一个程序问题应适用法院地法。必须依国际私法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加以确定。最密切联系原则是国际私法的基本原则,许多国家的冲突规范都采用了这一原则,在合同没有选择准据法时,采用这一原则确定准据法无疑是最为理想的、也是适当的,此方法在国际上也是通行的。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说明,我国立法者亦主张在合同的准据法没有意思自治时,以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合同的准据法。并入提单的仲裁条款作为提单条款的一部分,它融合于提单中,提单条款作为运输合同的一部分,其有明确的合同当事人、合同缔结地(提单签发地)、合同履行地等都是与合同有关的连结因素,但作为影响合同效力的连结因素要是合同缔结地(提单签发地)最密切。因此,应以提单签发地来指引认定仲裁条款效力的准据法。
  四、结论
  综上,在审查并入提单的仲裁条款时,应注意一定的逻辑顺序,先审查是否并入提单。满足上述二条件的,应认定“并入”,否则应认定“未并入”。而后,根据海商法法理确认已并入提单的仲裁条款的当事人是承运人和提单持有人。再审查并入的仲裁条款的效力问题,先确定准据法,次序为依意思自治原则(包括依约定的仲裁地)、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准据法,并以提单签发地作为最密切连结因素。
  [参考书目]
  [1]《中国海商法年刊》编委会:《中国海商法年刊》、1996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中国海商法年刊》编委会:《中国海商法年刊》、1997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3]李国光主编:1999第1卷《经济审判指导与参考》、1999法律出版社。
  [4]司玉琢主编:《新编海商法学》、1991年人民交通出版社。
  On Some legal Issues Relating to Charter Party Arbitration Clause
  Incorporated in the Bill of Lading
  Huang Weiqing
  (Guangzhou Maritime Court)
  Abstract: In view of some legal issues relating to charter party arbitration clause incorporated in a bill of lading in maritime judicial practice of China, including whether the charter party has been incorporated into a bill of lading or not, whether the transferee of bill of lading is a party to the incorporation clause, law applicable in determining the validity of arbitration clause, etc,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advice through analyzing different view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vidence law, maritime law, civil law and international private law.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