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亚太地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国际研讨会综述
叶静漪 井涛
【全文】
《中外法学》1998年第6期(总第60期)
动态
21世纪亚太地区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国际研讨会综述
叶静漪 井涛
1998年10月26日至28日,21世纪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系、香港社会保障学会和亚洲资料专讯中心共同举办,北京大学贾俊玲教授主持会议。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尼泊尔、瑞典、中国大陆,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内的代表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中央党校、中南政法学院、浙江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国工运学院、中国劳动科学研究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会议共收到国内外学者提交的论文30多篇。会议主要讨论和涉及的问题有:
一、21世纪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
世纪之交,全球经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也在发生着变化,在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是强化还是弱化?
各国的实践呈现出了不同的趋向。一些原来非市场化的国家如中国,在建立和健全市场化制度的过程中强调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从总体上来看是强化了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保护。而一些发达国家如新西兰、澳大利亚却在限制劳动者权益。香港尽管没有从立法上体现出变化,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减薪的浪潮也很猛烈。为对付经济危机,一些国家如韩国,采取措施,劳动者、政府和企业达成三方协议,表示共担损失,企业裁员增多,劳工的利益受到限制,与此同时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遭遇经济危机的国家的援助计划中也往往要求裁员,降低劳动保护标准。
透过这些现象可以看到其焦点在于劳动保护是否必然影响效率?有的代表认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使得在劳动保护上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没有统一的模式。发达国家原来的保护水平较高,现在为增加经济活力,提高效率,就会降低保护。发展中国家原来的保护水平较低,所以现在要提高保护水平。在总结发言中贾俊玲教授指出,提高劳动保护标准固然会提高产品成本,降低对劳动者的保护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成本,但成本的构成是复杂的,降低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提高效率不必然以牺牲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社会在进步,劳动者当然应该享有社会进步的成果。有的代表认为,对于没有效率的企业与其让劳动者减让工资而勉强维持不如让其破产以利资产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