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律教学的随想――读《反败为胜》所感
江南
【全文】
近年来,由于中外法律教育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国内法律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也随之日益深入。而这些改革中又以要求案例教学的呼声最高,因而对相应的案例教材的需求也日趋强烈,目前市面上的案例教材主要是来自各类法学院校中法学研究者编著的学术类案例分析,他们以案例为基点着重论述引伸出的法律问题,援引各家观点结合作者的认识达到对相关法律问题的更深刻认识。这样的案例分析不仅介绍了相关的理论观点,也促进了交流和创新,但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理论化色彩过浓。另外,其行文方式常常是一个案例阐析一个相关法律问题,这样不仅浪费了案例资源,也容易造成学生们对整个案件的法律综合分析能力的匮乏,从而导致许多法学专业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进入社会从事法律工作后常常感到满腹理论知识但却不能学以致用,遇到具体事件不知如何下手等现象。由此可见,一本优秀的案例教材对法律教学工作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钱卫清律师的《反败为胜——诉讼赢家策略研究》便不仅适合以律师为代表的法律工作者群体,同时也是案例教学中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以往有关案例分析的著作主要可归纳为三类:其一是法学研究者编著的学术类案例分析。他们以案例为基点注重论述引伸出的法律问题,援引各家观点结合作者的认识达到对相关法理问题的更深刻认识。这样的案例分析不仅介绍了相关的理论分析,也促进了交流和创新,但不可避免的也造成了理论化色彩过浓。其二是以法院为主体编著的案例分析。这样的案例分析主要是展现法院的办案思路和模式以及法官对于部分事实和法律规定的理解和认识,但其中常常忽视了对于当事人以及辩护律师有关案例认识的评价。其三则是律师所作的案例分析。这类案例分析多是律师将自己办理的案件通过辩护词,代理词等法律文书编著成册,贯穿其中的是律师个人对于案件本身的分析和认识。这类著作具有的鲜明特点就是实际操作性强,能够对于同类案件的处理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许多著作都是就事论事,仅仅停留在摆事实,讲道理,搬法条,缺乏对于案件以及相关法律问题的宏观认识。但此书却有不同于上述三类的独到之处。
作者钱卫清律师曾经在法院工作二十余年,先后从事过刑事,民事和经济审判工作,具有十分丰富的实践审判经验。作者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出庭应诉经验,熟悉诉讼程序,具有极强的调查、取证和分析判断能力,能够抓住焦点,运用证据,逻辑思维,善于把握法官心理,灵活应变,从而保证其极高的胜诉率。也正是作为法官和律师的丰富阅历,实务经验和丰厚的理论沉积,使得作者分析问题的视角和眼光具有与众不同的深度和广度。该书所选的都是作者所承办的涉及一审,二审,申诉和各类重特大执行、追债的真实个案,集作者二十余年之心血,内容涉及金融,证券,合同,房地产,侵权,公司等诸多领域,堪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