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孪生兄弟的不同命运——《法律与文学》代译序

  “这一勾勒的力量在于其凝练,在于其棕色圆脸与销售店员狭窄双眼以及粉红色泡泡糖之间的生动对比,在于其用物理排斥作为社会排斥的隐喻,在于其暗示一个最不重要的白人(这个嚼着、吐着泡泡糖的十多岁的销售店员)完全心安理得地对一个更年长、也更有成就的黑人行使权利,以及在与对这位店员对她之反应的精致概括(‘用他最大的社会理解力评价我,打量我’)”。
  这里有欣赏和理解,但也就在这种理解和欣赏中,波斯纳才提出了质疑:
  “但是,也就在威廉姆斯艺术手法的最顶端,细心的读者会开始感到一种不安。威廉姆斯是否真的把自己的脸摁在窗口上——即,她的脸是否实际触到了玻璃窗?或者她是在渲染这一事实,以获得戏剧性效果?……还有,她何以知道这个销售店员拒绝她进店就因为她是黑人?她所引用的唯一证据就是,圣诞节就要到了,这个商店不大可能关门,商店里有其他购货者……。”
  这种对作品文字细节的艺术直觉感受力和反思能力都是极为出色的。而且,要知道这是波斯纳法官在平均每年撰写一部专著、10篇论文和80—90篇司法判决意见以及其他大量行政、教学工作之余的阅读!而且这种阅读和分析在波斯纳的每一本著作中都是大量的。
  这也许是就是才华和天分?不仅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在这背后,我们还可以体会到波斯纳对批评者及其作品的实实在在的尊重,表现为认真系统的阅读,理解作者要处理的问题,努力体会作者选择的每个文字和意象。波斯纳没有笼而统之,概括一下作者或作品的要点(记住:“思想的空洞与思考的抽象成正比”),更不是把作者及其作品当作任自己宰割甚或阉割的傻瓜,断章取义地摘一句话、半个标题甚或一个词,造出一个批评的靶子,为自己创造某种夸张的成就感。这才是认真对待(take it seriously)。这种严格的学术批评中体现了双重的人文精神;而只有这种双重的人文精神才能造就和支撑严格的学术批评。
  四.
  前面已经提到,4年多前我就曾选译过此书的1988年版,并且已经翻译了一小半;增订版的出版令我多少有些懊恼。有些而已,是因为我当初翻译时,还没有那么强烈的出版欲望,更多的是为了精读,为了养成自己的文字阅读和表达上的敏感、准确和精微。
  但在这一翻译过程中,我也确实感受到了许多新的东西,不仅是法律的或理论的,而且有文学的和美感的。例如,就是在翻译中,我才感受到叶芝的诗——例如《1916年复活节》——之美,以及为什么美?感受到密尔顿《失乐园》中那段描述撒旦失败后的诗歌之壮美(1998年版删去了这一段)。感受到美国一些著名法律家的修辞和风格,他们的差异。以及其他。在这个意义上,波斯纳也是我文学的教师之一。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