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诸实际,以经济分析解释个人的非市场性行为,绝非波斯纳法官之原创。波斯纳自己也不讳言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教授贝克(Gary Becker)(同时也长期在法学院教授价格理论的课程)所发展出来的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模型,是全书的出发点。然而,人力资本模型原则上将人力资本视同于一般有形资本,将个人如何发挥其能力的取决因素,系诸投资报酬率,亦即投资成本越高或预期回收利益越低,个人投资意愿便越低的理论,显然无法真正说服波斯纳法官。波斯纳不认为老年人会仅仅因为投资回收期相对短暂,所以也就比较没有投资意愿可言,反而是认为老年人对于身后声名和子孙福利的考量,对于其投资意愿的维持有所帮助。当然,此种假设难免被讥为失之主观而不够严谨:毕竟,身后声名和子孙福利的考量,对于老年人而言是否如波斯纳所言般重要,不无可受质疑之处;再者,死后回收期的长短,更是难以客观测度,所以,除非波斯纳上述基本信念广受认同,否则不仅基本模型未臻严谨的阴影挥之不去,也难免导致赞成者与反对者对立无解的结果。
不过,即使如此,波斯纳所提出的"老化"此一过程所衍生出的经济效果不应该被忽视的看法,却有其值得注意之处。波斯纳认为,人的各种能力,有些固然随着年纪增长而减弱,但是某些能力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升,同时,正由于不同的工作对工作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波斯纳这个能力-年龄增减和工作所需能力两者间关系的模型,也就更见其价值和有趣之处。例如,波斯纳指出年龄虽然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某些退化,但是法官所职司的审判工作,却是比较适合老年人的工作,其主要理由便在于法官审判经验的累积和写作能力,可以让年长法官的审理能力不至于快速衰退,得以继续维持卓越的判决水准。
既然是谈老化,自然无法回避掉年轻人和老年人究竟差别何在这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波斯纳首先提出心理学区分"固定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和"流动智力"(fluid intelligence)的观点,指出大多数经济学者在讨论社会老化问题时经常忽略了老年人和年轻人在认知、情绪、伦理等方面的差异,也忽略了上述两个要素在老年问题分析模型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年轻人的流动智力较强,固定智力较弱,老年人则相反,波斯纳藉由这个原则,说明何以年轻人通常比较具有想象力,而老年人则以经验取胜的道理。此处饶富趣味的是,波斯纳自陈上述推论之源起,不是来自于任何经济学著作,而是亚里士多德在论及修辞学时所提到的跟年轻人该怎么辩论,跟老年人又该怎么辩论这段话,给了他灵感。再者,以单一个人来看,波斯纳所提出的"多重自我"(multiple selves)理论,则意在说明年轻和老年两者间的差异,以及一个理性决策者在不同的生命历程阶段,如何做成不同决策的问题。换言之,年龄增长这个因素对于理性决策者的成本效益考量,以及多重自我理论中时间移转造成自我改变此一因素,对于波斯纳来说,应该纳入分析高龄者行为的基本模式中,同时列为规范性论证与制度性设计的基础,才能脱离在意识形态漩涡中"空转"的窘境,有利于健全政策的形塑。当然,实现此一理想的重要前提之一,应该是"多重自我"的精确定义,否则在分析和解释上难免窒碍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