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写信给他的学生马尔康姆∶"假如你不想受苦,你就不能正确思考。"他也说过∶"判别一个人是否伟大的标准就是看他为他的工作付出了何种牺牲。"而他自己就是一个以巨大的牺牲精神投身于哲学的典型。他总是全力以赴,内心处在苦痛之中,而当他有时感到自己才思枯竭,他竟提出自己是否还应当继续活下去的问题。
他有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思想的习惯,在一次世界大战中当兵的期间,他总是在他的帆布背包上放上一个笔记本,一有空就把思想记到上面。他写的常常是一些格言式的句子或者不连贯的章节,有时几小时凝神苦思却写不下一个字来,有时却又象上帝向他口授一样写得飞快。他不习惯写系统的著作,他认为他的作品经常只是"结结巴巴",认为他没有一半以上成功地表达他想表达的东西,至多有十分之一强。他生前只出版了一本薄薄的书《逻辑哲学论》,只发表了一篇哲学文章,就么多,如果不把他为小学生编写的《德语难语词典》算在内的话。他认为他的讲课也只是播下了"一堆莫名其妙的幻语"。他不断地驱赶自己,从事那些最繁重、最劳神的思考,老是抱怨自己过于迟钝,尤其接近晚年的时候,说自己的头脑"非常呆滞",思想"明显地变得没有力量"。他对他的思维要求太高了。
尽管他这样责备自己,可是他取得的哲学成果,却使他的同代人及后人难于望其项背。他在他一生的不同时期创造出两个具有高度独创性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对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而且,他显示了一种真正的哲学的思维方式,显示了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压榨、利用到什么程度。
真正的哲学思考是一种受难,又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苦刑的折磨,又是一种快乐的源泉;是地狱,又是天堂。这不仅是指还有一种更带诗意,比较怡然自得的哲学思维;不仅指他面对自己思考的巨大成果时的欢欣;而且指那些把哲学当作自己生命的人在走完自己人生的长途时最后的感觉。"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其美好的一生!"--这就是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的话,而按照梭伦所表达的古希腊人的幸福观,他是够格被称为一个幸福的人的。
现代生活的隐遁者
在日常生活中,维特根斯坦过得极其简朴,就象现代文明中的一个隐士,而且,他也真的几次去过隐居的生活。即使在都市中生活,他的住所陈设也总是非常简单,简直看不到现代文明的一点影子。吃什么对他来说是无所谓的,即使总是同样的饭菜也可以。他喜欢散步,散步的持久力令人惊异,闲暇时他喜欢看侦探小说。他的家庭是富有的,但他的生活却是清贫的。一九一三年他父亲逝世,他继承了一大笔财产之后,匿名捐赠了许多钱给贫困的奥国艺术家和诗人,战后则把他的财产给了他的两个姐姐。钱多--不能多到束缚他的自由的程度,少--也最好不要少到束缚他自由的程度,哲学家觉得自己的钱够用了,他希望过一种朴素的生活。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