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积极生活

  
  依据人们所创造的事物的持久性(或不朽性)程度不同,阿伦特将人们在世界中采取主动性的方式分为三大类:劳动、工作和行动。
  
  劳动(labor)产生出生活的必需品,为生存所必须,体现了一种必然性。劳动的结果如食品是短命的,"一生产出来就被消耗掉了",仅仅被纳入维持人类动物性生活的过程。就劳动维持生命及其延续的意义上,劳动具有一种与外界无关的"黑暗"和"隐秘"的性质。"劳动本身除了生命过程和维持生计外,什么也不关心,……以致到了出世的地步"。"一个劳动大众社会是由那些出世的怪人构成的。"
  
  阿伦特指出,在对劳动的态度上,古代人和现代人截然不同。实行奴隶制的古希腊,认为像劳动这样仅仅为了满足身体需要的活动,是人受其自身奴役的体现,那么把这种奴役性质转让给奴隶好了,让奴隶代替他们"陷入痛苦和必需品的黑暗之中",因而从事动物性劳动的人被逐出了人类生活领域。在临终前释放了自己全部家奴的亚里士多德并不否认奴隶所具有的人的能力,而是认为只要是为生活必需品工作的人就不配用"人"这个字眼。对劳动的观念产生根本的是现代。劳动从社会中最低下、最为人看不起的位置,一下子上升为一种人类最值得尊敬的活动,这种变化是从洛克发现劳动是一切财产的来源后开始的。还有亚当·斯密,用劳动来解释财富的无限积累的过程和源泉。马克思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对待劳动的态度,把它当做创造世界的积极力量和历史的动力。同时马克思还关心劳动本身和劳动者的状况。但与马克思对劳动的赞美并存的一个矛盾现象是,他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的"自由王国"里,人们将摆脱劳动的重役,"早晨去狩猎,下午去捕鱼,到了晚上则去放牧,晚饭后从事批评活动……"以阿伦特反对"出世"的更积极的眼光看,在终于超越了劳动可以寻找更高自我的公共领域、政治活动的地方,马克思却只是看到了的娱乐和消遣。这从另外一个角度涉及了劳动具有的封闭性和消耗型循环,体现了在劳动中产生的那种"特有的孤独"。阿伦特的看法是:劳动属于人存在的必要条件,但同时必须严格限制在"私人"的范畴之内。
  
  如果说劳动是身体、体力的付出,是在痛苦不堪和精疲力竭的状态下维持勉强糊口,那么工作(work,也许译成"生产"更好)则包含了技能、技艺在内,工作即制作;制作出来的东西和劳动产品的不同在于,它们避免被尽快地消费掉,因而具有一种持存性,在时间上更为悠久,从而将一种稳定性和客观性带到人们的生活中来。比如砍伐一棵树,最终将其做成了一张桌子,桌子坚固而耐用,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尽管人们的天性变化莫测,可他们仍能通过与同一张椅子、同一张桌子相联系而重获其相同性,也即同一性。"制作出来的东西还包括艺术品。作为"变形"的艺术品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仿佛希冀所有火焰烧成灰烬的自然过程被逆转过来,甚至灰烬也能燃烧成火焰。"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