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法律关系综论

  (四)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按照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是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法律以规定权利和义务方式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指引,使人们在法律调整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知道可以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不仅如此,法律还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保障,对于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合法行为予以肯定和支持,对于侵害权利和不履行义务的违法行为予以否定和制裁。由此而使社会生活秩序得以形成,社会生活目标得以实现。
  调整性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主体在合法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律关系,如各种合法的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等。合法行为包括合法行使权利的行为和合法履行义务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它是法律作用实现的常态。与此相适应,基于合法行为而形成的调整性法律关系,则是法律关系的常规形式。
  保护性法律关系是在调整性法律关系因主体的违法行为而不能正常实现并由此引发法律制裁时形成的法律关系,如刑事法律关系、民事损害赔偿法律关系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义务的行为,包括当为不为和不当为而为。在现实生活中,违法行为相对于合法行为毕竟属于少数,对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更多情况下起的是一种威慑作用,而不可能是法律作用实现的常规方式。因此,基于对违法行为的制裁而形成的法律关系,并非法律关系的常规形式。
  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往往具有逻辑上的因果关联,但是,形成两者之间因果关联的确切前提是调整性法律关系因主体的违法行为而不能正常实现。在许多情况下,调整性法律关系不能正常实现并不是因为主体的违法行为,而是因为各种不可抗力,这时就可能不会引发保护性法律关系。当然,这里说的是“可能”,究竟是不是因为“不可抗力”而导致调整性法律关系不能实现。相关的法律关系主体之间会发生争议,从而引发保护性法律关系,如诉讼法律关系的产生。
  (五)按照对法律的不同分类,可以对法律关系作出不同的划分
  一个国家的法律总是由不同的法律渊源、数量庞大的法律规范所构成。如何使形式众多、数量庞大的法律规范成为一个上下左右前后和谐、井然有序的体系,是法律研究和法律实践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此,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各种不同的法律规范进行体系化的分门别类的作业,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性的规范群。对各种法律关系的分类,同样也可以基于人们对法律的不同分类来作出,而且这样一些分类事实上也很常见,并行之有效。这方面的分类主要有:按照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区分为公法法律关系和私法法律关系;按照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划分,区分为实体法律关系和程序法律关系;按照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划分,区分为国内法律关系和国际法律关系;按照对现行法律部门的划分,区分为宪法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诉讼法律关系、经济法律关系、国际法律关系等。
  由于法律包含有不同位阶或效力等级的法律渊源,而且大致说来,位阶高的法律所确认和调整的社会生活关系对于社会来说总是意义更为重大,由此就形成了人们关于基本法律关系和普通法律关系的分类。基本法律关系是基于宪法或基本法律的确认和调整而形成的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根本性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法律关系,普通法律关系则是除基本法律关系以外的各种法律关系。基本法律关系表现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根本性质,是各种普通法律关系的基础;普通法律关系则是各种基本法律关系的具体展现。当然,由于法律位阶的多层次,相对于位阶低的法律,位阶高的法律所确认和调整的社会生活关系总是具有更基本的特性,由此说来,基本法律关系和普通法律关系的划分也是相对而言的。
  三、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特性和种类
  从一般意义上说,主体相对于客体而言,主体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任何事物要成为主体,就必须具有自在、自为的属性。自在是指主体具有不依赖于外在事物的独立价值:自为是指主体具有能动的属性,即认识和实现自己价值的能力。当然,一个事物究竟在什么意义上、什么程度上才能被称之为具有独立的价值?判断事物是否具有能动属性的标准是什么?对此,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看,在不同的阶段和时期,人们对于主体的认识也的确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这种差异也表现于人们对法律关系主体的认识。
  法律关系的主体,又称权利主体、权义主体,指参加法律关系而享有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人。
  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法律性和社会性。法律性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何者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以及成为何种法律关系的主体,是由法律规定或确认的,没有法律的规定或确认,就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例如,按照我国宪法规定,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公民年龄是18周岁,低于此年龄的公民尽管可以成为其他法律关系的主体,但不能成为选举法律关系的主体。从人类法律制度演进的历史看,法律对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规定或确认是应时而变的,这种变化从总体上说取决一定阶段的人类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状况。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