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社会保险养老基金
我国已有大多数省份设立了社会保险养老基金,国务院对这部分基金的运用制定了明确的原则,即“以支定收、略有节余、留有部分积累”。目前养老保险节余基金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库存现金、银行存款、购买国家债券,个别地方将基金存入财政专户,地方政府借用一部分进行各种直接投资。据统计,其资金中有40%强用于购买国债,33%存入银行,另有不足30%部分用于购买了其它债券。2002年8月,由博时基金管理公司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作的研究项目“社会保障基金测算与投资运营管理”已经启动,日前,有关部门负责人也明确表示,将通过多种方式增加社保基金来源,还将把社保基金委托给基金管理公司、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运营,继三类企业、商业保险资金入市之后,社保资金入市的脚步越来越近,这意味着一批巨额增量资金即将进入我国证券市场。[v]
(三)沉默是金?――我国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结构改进中的历史考察
然而,与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中机构投资者发出的越来越响亮的声音相比,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多是沉默的,并没有能够像美国的机构投资者一样成为公司治理结构调整的主力军。从中国机构投资者(主要是证券公司和投资基金)角度看,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在中国目前的市场上执行以公司治理为导向的投资战略是否可行?
政策和法规方面基本没有什么限制(如持有一家上市公司股票的上限、持有同一家上市公司股票的机构投资者之间私下交流意见、在股东大会上采取联合行动等),上市公司方面也还很少有采取如董事会阻碍新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手段,监管部门也在鼓励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剩下的问题就是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如何参与公司治理,是否能够通过执行一种以公司治理为导向的投资战略而盈利了。
这需要对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股价与公司治理相关的内在价值之间的关系作一个基本的判断。中国证券市场明显由“交易者”主宰,股价的升降中主要因素是“炒作”,其背后是庄家和联合坐庄等行为。多数上市公司股票均因坐庄炒作而高于其真实价值(这一点可从中国股市市盈率远远高于其它国家市盈率以及A股市盈率远远高于B股、H股和N股市盈率这两个方面反映出来),公司治理活动似乎已经不可能使公司股价高于目前炒作所达到的高价。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仲继银认为,机构投资者如果主要依靠新股配售甚至是联合坐庄等方式来保持盈利,其进一步的发展必然受到资金供给方面的限制,很难真正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作用。
在这样的市场里,中国的机构投资者选择了做“沉默的大多数”,并没有在公司治理结构改进的事业中发出应有的声音,目前国内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基本上是被动投资,很少通过执行一种以公司治理为导向的积极投资而盈利。(这在不少基金的招募说明书也有类似表述,如"不谋求对上市公司的控股,不参与所投资公司的管理"等。)机构投资者或通过基本分析、数据分析及财务状况来选择投资对象,一旦对目标不满时便采取抛售股票的方式来“用脚投票”;或通过联手做庄的炒作方式赚取低买高卖的差价,漠视公司的治理结构建设甚至反而形成负面作用。在中小投资者看来,机构投资者绝对属于一个特权群体。比如说,机构投资者拥有数量众多的股票帐户,其申购资金能够提前解冻,而且机构投资者可以透支申购。尤其是,股市违规操作行为常常都与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至于中小股民痛恨得说“‘机构投资者’不过是‘庄家’的另一个名字”。[vi]
可见,在目前的中国股市中,机构投资者还只是一个用脚投票的交易者而远非以公司治理为导向的投资者。应该说,这些做法虽然有其一定的存在土壤和基础,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投资行为的利益最大化,也无益于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资风险,以及推动整个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这一点,可以通过历史考察来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