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利益集团的立法影响及其评价

  (3)弥补政党政治、代议制度的局限。政党政治和选举制度是建立在地区划分基础之上的,议员则是他们所居住的州或地区的代表。但是在一个地区内可能有重要的集团利益没有代表。具有不同宗教、种族、民族背景、收入水平或职业的人们,会有不同的政治利益。由于政党政治的局限,政党组织不太适合于表达特殊利益和特殊立场,利益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另外,就政策制定而言,处于执政阶层以外的社会力量影响较弱,这就造成了一个真空,需要由利益集团的复杂结构来填补。
  (4)政府机构助手的作用。在关系到自身利益的问题上,为了要对决策者施加影响,必须对有关问题做深入的研究,以此来说服决策者,这正是决策者所需要而往往又无力进行的工作。利益集团收集情况,从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各方面提出论点来支持国会或行政部门的观点,从而为决策者起到了助手作用。
  另外,利益集团还起着监察员的作用。集团可以通过各种舆论手段把政府的情况告诉人民。“利益集团通过舆论报复议员并间接地影响下一次选举,直接关系到议员们的政治前途,客观上对他们的行为起到了监督作用。”
  2、消极作用
  利益集团谋取的只是自身的局部利益,具有很大的狭隘性,因此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起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必然有其消极的一面。
  (1)由于金钱的作用,利益集团政治导致不平等。特殊利益集团通过向公职候选人捐竞选费,为他们进行所谓“独立”竞选活动,以影响竞选结果,为今后直接游说打开通道。集团代表制具有一种偏袒上层阶级的和亲企业界的偏见。而低收入者在集团中缺少强有力的代表。一些集团通过在竞选运动中的捐献和“内部”联系,来取得接触国会的途径,而不是由于他们成员的多少。结构功能主义告诉我们,往往是基数越大的团体,在形成一致方面的能力越弱。这种施加影响的方式严重地歪曲了代表制的过程。利益集团起主要作用的政治制度,意味着许特殊的利益集团将会居于支配地位。这样的制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最有势力的利益集团谋取私利的掩饰。
  (2)造成政府工作效率低下。无数集团组织的活动及其效果造成政治权力中心的进一步增多。权力分散有利于制定折衷的政策,这类政策往往调和了各集团之间的分岐,代表了利害相关集团之间分岐最小的意见。但在那些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有效行动的关键性政策范围内,这种折衷的方法似乎起着潜在的破坏作用。政府无法高效地解决那些需要集中管理的、涉及到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的许多事务,结果是不连贯的政策、浪费和缺乏效率。
  (3)利益集团的狭隘性使得公共利益遭受损失。在允许利益集团影响决策的政治体制下,一些规模小、组织严密且目标单一的利益集团在一些涉及面较窄的问题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在范围狭窄的问题上,此类集团没有或很少有抵消力量,同时,他们的利益又恰巧和有影响的国会议员或联邦行政机构主管单位的利益一致,这时,一些小的利益集团(如美国医药协会、胡桃种植协会等)就能对政策制定施加很大的影响。
  三、利益集团立法影响的规制
  1、为何需要规制
  自古以来,自由与平等就是人类追求的人生价值。反映在利益集团政治领域当中,表达自由是支持利益集团存在的基础。然而,如果放纵利益集团发展,造成的结果就将是少数人把持政府,结果造成社会的极度不平等。从这个观点上来讲,对利益集团政治进行规制,以达到兼顾自由与平等的目的,是完全有必要的。
  2、规制的难点
  早在19世纪末,游说行业通常与各种诈骗是同等的。人们在体会到由于说客而扩大的渎职与腐败的邪恶之后对利益集团政治产生了憎恶。有人主张完全禁止游说;然而即使是由于人们强烈的憎恶,对游说的完全禁令面对着不可逾越的宪法障碍。
  所有的实行民主制的国家的宪法里都有关于出版、言论、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的权利。言论自由权中的公民言论自由权,尤其是公民的政治言论自由权是绝对不受政府限制的;请愿权也表明:民主政制下的选民有权向国会提出意见和建议,而作为民意机关的国会及其成员当然负有广纳选民意见,并做出回应的责任。
  对此,或多或少皆源于詹姆斯·麦迪逊的政治理论,并成为当今美国立法政治理论中的三大学说的多元主义利益集团理论、程序主义理论和组织结构理论, 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正是这三种理论促成并强化了美国社会对游说的限制与鼓励并举的理念,也导致了规制和反规制并存的制度格局。
  在多元主义利益集团理论的视野中,社会成员利益的代表机制被视作为一种市场机制。该理论强调,基于不同利益的社会成员应当通过竞争获得优势,并进而不同等地影响公共政策和立法的机理,国家和政府应当允许其社会成员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公共决策。在多元主义利益集团理论者的眼中,立法者仅仅是橡皮图章,他们只是将社会成员所取得的共识法定化而已,而政治过程或者立法过程本身就是在竞争中获胜的优势利益得到体现的过程。因此,国家不仅不能限制公众或者特殊团体的游说,相反,应当保护各种利益主体以各显神通的游说活动行使并实现其充分竞争的权利。尽管在此过程中的确存在着过度代表以及代表失衡的问题,但它们却丝毫不能否定游说的一席“合宪”之地。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