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柜台交易方式历史悠久,但随着证券交易所的产生与发展,场外市场曾一度式微,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才再次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其复兴过程种,三个因素至关重要,即机构投资者的崛起、信息及交易系统的技术革新以及风险投资的快速发展。 【7】 作为场外交易市场的代表,NASDAQ系统在1998年合并了美国证券交易所,目前的总市值已经超过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全球最大的证券交易系统。
与交易所集中交易相比,柜台交易具有三点优势:其一,连续性优势。在集中竞价方式下,交易价格是通过投资者下达的买卖指令驱动并通过竞价产生的,存在因报价不易或缺少交易对手而无法成交的可能,大宗交易尤其会费时良久。因此竞价市场一般流动性较差。相反,在柜台交易/做市商制度下,做市商不断向市场报出买卖价格,同时对投资者在自己所报价位上的指令不予拒绝,从而保证了交易的连续进行和市场的流动性。其二,波动性优势。竞价市场由于流动性较低,同时个人投资者也会因为信息不完全或预期不合理二无法报出真正反映投资价值和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从而是价格波动频繁。相反,在柜台市场上,做市商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价格决定过程。双边报价有助于改善投资者预期,也有助于稳定市场情绪。其三,融资成本优势。交易所交易的一个前提是证券发行人上市,但是上市本身就意味着成本,如公司治理成本、信息披露成本、时间延误成本等,这些都使得公司的融资成本大为增加。相比之下,柜台市场的“门槛”就要低一些。可见,柜台交易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柜台交易相较于交易所交易的主要缺点则在于风险更高,监管难度也更大,但如上所述,解决这一问题的正途应该是通过制衡性的机制设计,而不是一味的限制和禁止。
竞价方式和柜台交易近年来处于不断融合的过程之中,这也使得交易所交易和场外交易的界限趋向模糊。典型的例子是纽约证券交易所作为一个竞价市场而引入了“专家经纪人”(specialist), 【8】而NASDAQ在1997年引入ECNs系统后, 【9】其价格决定方式已经由单纯的报价驱动走向“报价与指令联合驱动”。
我国的证券市场在80年代后期起步时只有场外交易, 【10】这一点同国外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7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证券交易开始在交易所内集中进行。与此同时,场外交易市场继续发展,出现了很多地方证券交易中心。 【11】 1992年7月和1993年4月,又分别设立了“全国电子交易系统”(NET)和“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两个全国性证券交易网络,主要进行法人股交易。至此,我国形成了深圳、上海两个证券交易所、25家地方区域证券交易中心和两个证券交易网络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多层次证券交易市场体系。但是,由于证券交易中心和交易网络建立比较仓促、运行不够规范,1998年以来,有关方面逐步对其进行清理。 先是证券交易中心被逐一取缔;1999年9月,NET和STAQ也停止交易,标志着股票合法场外交易市场的最终关闭。 【12】至此全国的股票交易只剩下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市场。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