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充分就业与人民币数据大盘算
李纪兵
【摘要】发家必先盘底,发家必须靠人。没有钱不要紧,有多少人,就能挣多少钱。中国经济目标由“增长优先”变为“就业优先”,表明政府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历史数据以日美为参照来盘算,中国少发货币使98.6%的劳动潜力闲置,货币提价72.7倍以上,五十年中人均财富减少了3500倍以上(已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央行的职责就是发钱让劳动者挣,并且要尽力使人民币比国外的钱更好挣。要在30年内弥补差距,央行要发的货币量将是现有货币量的42840~107100倍以上。我们相信:中央银行不是守财奴,不会守住货币不放,让人光劳动不挣钱,甚至让人完全没法劳动(失业)。
【关键词】劳动 货币 人文主义 充分就业 汇率
【全文】
一、 中国充分就业与人民币数据大盘算的背景——“劳动力、货币、劳动财富”原理及其人文精神在世界的胜利
发家必先盘底,发家必须靠人。没有钱不要紧,有多少人,就能挣多少钱。现在的人们常常将“劳动力、货币、劳动财富”的天然原理表述为:货币是连接劳动力与劳动财富的桥梁,是记载人的各种劳动(包括无物质产品的劳动)的工具,是劳动力转化为劳动财富的必由之路 ;货币发放应该考虑劳动人口就业的需要发放,而不应该受“防止通货膨胀”与“维持经济增长比率”的干扰。在防止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发生矛盾时,舍弃防止通货膨胀保经济增长,在维持经济增长比率与充分就业发生矛盾时,舍弃计划增长比率保充分就业 。
实际上,这只是货币人文主义者的观点,人文主义者赞成“劳动力、货币、劳动财富”的天然排列,并且认定这种天然的排列蕴涵了极其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大自然的天然杰作。这些观点物文主义者并不赞同。
在人文主义者的眼里,劳动力是财富之源,货币是财富之道,而财富不过是劳动力及其劳动产品在货币之道上面行走罢了。货币之道通了,财富就自在其中了。货币应该按人口与劳动力的需要来设置,任何劳动即便是没有物质产品的脑力劳动与政府管理性劳动,都应该由国家直接用货币记载和购买,二次分配不但堵塞脑力劳动与社会管理者的货币之道,而且加重了体力劳动者的负担,给社会融合与社会财富的增长制造障碍。一句话:在人文主义者眼里,人真正是“万事万物中最宝贵的因素”,货币应该为人尤其是劳动力的存在服务。
尽管物文主义与人文主义都赞成“人是万事万物中最宝贵的因素”,赞成“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基本命题,但在处理“劳动力、货币、劳动财富”三者的关系上,物文主义还是与人文主义有着明显的分歧。
物文主义者习惯将“劳动力、货币、劳动财富”排列中的“货币”放到“劳动财富”之后,而且习惯将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劳动二字去掉,变成这样的排列:“劳动力、财富、货币”,或者是“劳动力、物质财富、货币”,甚至是“物质财富、货币、人口压力”。一句话,物文主义者忽视人的基本存在,以及与人有关的“劳动”及“劳动财富”的存在。在他们看来,只有物质财富才是财富,货币增长必须跟物质财富的增长相适应,“劳动财富”及其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是“温情脉脉”的骗人的面纱。人口多只能证明劳动多,而这些劳动有可能是无效劳动。由于“劳动财富”在物文主义者的眼里并不存在,人口与劳动力成为物质财富的分母,劳动力越多,财富分配压力就越大,“人口与劳动力”这个词在物文主义者的词典里最终转变成“人口压力与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