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关于企业公民的对话

  记者:企业的“公民”意识不强,会产生什么后果?  
  杨涛:企业如果只顾追求赢利最大化,而没有“公民”意识,长此以往,环境污染严重,企业内部劳资对立,企业与弱势群体对立,企业外部生存环境恶化,企业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社会也将因此受到极大损害。企业没有“企业公民”意识,企业的经营行为发展下去可能是与社会环境的“零和博弈”。 
  盛大林:企业缺乏“公民”意识会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后果。从企业自身来讲,它会降低企业的美誉度,削弱企业长期发展的社会基础;从社会的角度看,它也会危害自身的安全。“公民”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是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如果别人都没有“公民”意识,那么每个人都不会有安全感。总之,企业的“企业公民”意识不强会危害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记者: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公民”得不到普及,责任在谁?谁应该承担普及“企业公民”意识的责任?
  胡星斗:责任一方面在政府,一方面在企业家的素质和企业本身,另外,还有社会、文化的因素。没有公民社会,哪会有公民企业?没有公民文化,国民普遍自私、狭隘、惟利是图,那么企业家的素质也就高不到哪儿去。
  盛大林:“企业公民”意识的普及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记者:我国本土企业正在长大,而能够支撑一个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国际化的支柱是什么?是对商业利益的追逐,还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理想和责任感?
  盛大林:企业的大发展离不开“企业公民”意识的支撑。尤其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感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在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家们大都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
  胡星斗:企业的国际化一靠经济实力、开发实力,二靠优秀的治理制度,三靠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当地化。追逐利益是表面现象和企业的必然,但是如果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感,也就没有长期的利益,也不可能建成百年老店。
  杨涛: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实现国际化,对商业利益的追逐与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理想和责任感应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方面世界优秀企业公民——“壳牌”石油公司的原则值得借鉴,它的原则就是:在强劲的收益率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价值,保护环境,尊重和保护员工,服务社区,与相关利益方合作。
  记者:打造本土“企业公民”还缺什么?政策、资金、机制?还是其他什么?
  盛大林:“企业公民”意识不是钱可以买来的。即使有足够的钱,买来的东西也不可能是“企业公民”意识。要打造本土“企业公民”,既需要制度、政策、机制的保证,更需要宏观的大环境,比如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治社会的完善。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