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牡丹江市委秘书长王同堂介绍,此标准制定的原则,是在参照国内处理其它类似事件的标准基础上适当从优。
同时,灾情发生后,黑龙江省卫生厅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病预案,派出应急小分队奔赴宁安洪灾现场。
为了防止洪灾后出现传染病,卫生厅和当地卫生部门制订了《宁安市沙兰镇洪灾救灾防疫应急预案》,要求做好疫情监测,加强网络直报,实施24小时值班制度,对所有就诊病例做好监测登记。
6月20日,沙兰镇中心小学重建工程开工。吸取洪灾的教训,新校址位于沙兰镇中学北侧,是沙兰镇地势最高处。
据牡丹江市政府副秘书长马里介绍,异地重建的小学校将被建成一所高标准的寄宿式学校,以解决部分学生上学较远问题,新校舍建成后,沙兰镇13所小学的1200余名学生将在这里集中就学。并且力争让学生在新学期能够进入新校舍。
尽管有关人士一再强调,灾害来得特别猛,是200年一遇的短时间强降雨,“水来得急,给孩子造成措手不及”,但人们更多地关注另外一些重要原因。
据当地百姓讲,沙兰镇本身就地势低洼,而学校刚好建在沙兰镇的低洼地里,而且紧邻着河道。不少家长反映,一下雨学校就存水,很多室外活动都无法进行。2002年,沙兰镇中心小学就已经被定为危房进行了项目改造,但仍然没有解除隐患。
此外,也有评论指出,“从降雨,到形成洪水,再到洪水成灾,洪水是不可能突然而来的,它必然有个发生的过程,比如下数个小时的暴雨或上游已发生洪水等,因此是可以预知的。这个时间足够通知学校,安全转移学生。可沙兰竟发生如此惨案。”
据一些群众反映,灾害发生时,他们曾向沙兰镇政府和当地派出所报警、求救,但没有得到及时救援。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有关部门目前已经开始对宁安市沙兰镇党委书记、派出所所长立案侦查。
许多评论者认为,学校选址失当、预防措施缺乏和救援不及时,是此次洪灾形成的人为因素。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预警救灾机制,从洪水预测、洪水预警、应急反应、防洪标准,对于重大洪水的评估和管理的结构以及技能等多个方面健全相应体制。
还有人就此次事件挖掘深层次原因。有村民认为,发生泥石流的原因是沙兰河上游植被遭破坏。“树早就被砍光了,山上已无被护土”。论者认为,对植被、自然的破坏,使得洪灾异常迅猛,从这个角度来看,洪灾不是“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
(本文主体内容综合自新华社2005年6月12日至21日相关报道)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