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然和谐的人性新质
滕艳军
【摘要】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工具理性的泛化,生态和环境问题愈益严峻地摆在了人们面前,使人不得不深刻地反省自己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偏失。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是一个由和谐——对立——和谐的三段式演进。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使人对自然的理解从依赖、实践的关系达到伦理的、审美的、人道主义关系。我们有必要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点上探讨人性的新质。人性是人的本质的展开,人的本质不仅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还应包括与人相联系的自然关系。“和谐社会”的内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或者进一步地说“和谐社会”意味着一个更加注重人性的社会。
【关键词】人性;自然;新质;和谐社会
【全文】
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剖析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淡水资源匮乏、地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人口爆炸以及口蹄疫、疯牛病、禽流感、SARS等新疾病的不断产生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如果有一个解决不了,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威胁。恩格斯曾经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没有哪种告诫能象这种告诫更能引起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大自然正以其特有的方式教训着人类,惩罚着人类,自然的反人性化现象日益突出,人们失去了生活的安全感。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工具理性的泛化,生态和环境问题愈益严峻地摆在了人们面前,使人不得不深刻地反省自己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上的偏失。
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是一个由和谐——对立——和谐的三段式演进。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是对前两个阶段再认识的结果,是社会发展处于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这种关系的和谐是具体的、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适应与依赖,人对自然的需求与实践,人对自然的伦理、道德关系及其以自然作对象的审美关系。这种多方面关系的依次递进表现了人与自然从一开始的单纯、被动的物质关系而逐渐发展为能动的精神关系层面,表明了人与自然从对立走向统一,表明了人对自然的理解程度。然而,这种认识在最初的关系层面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人类社会愈是发展,愈是要求社会与自然相互和谐。由此,必须导致人类对自然伦理的、审美的、人道主义的高度理智自觉与反思。
自然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才上升到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层次。对自然的适应与依赖、需求与实践的关系是自然满足人的初级阶段;对自然伦理的、道理的、审美的关系,是自然满足人的高级阶段。在初级阶段,人类主要思考如何适应依赖大自然的恩赐,并作用于自然,满足自身生存。自身生存具有合理存在性,自然界在人类眼里被征服改造的对象物,甚至是人类的对立物。人类对自然界的日益征服,显现出人类的能动性。人类愈来愈远离自然,“成为非人的、过分精致的、非自然的和臆想出来的欲望的机敏的和总是精打细算的奴隶”。[1]而这种结果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充实”。 但是在这一阶段,人的本质力量愈是得到证明、充实,就愈是证明自然只不过是人类奴隶的代称。在人类对自然的物质关系中,自然界成为“人化的自然”,这种“人化”不仅体现自然自身的变化——自然理性法则受到歧视、盲目干扰,而且表现在自然理性日益明显地又把人类盲目干扰的结果反作用于人类,毫无保留地赐于人类。自然界是被动的,有时又是主动的。人与自然就是处在作用和反作用,制约和反制约、征服与反征服,控制与反控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