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古法(灋)考释

  廌与豸相联系,始于《说文》之廌字“象形,从豸省”。《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合称虫豸者,泛指虫类。《史记·五帝本纪》:“淳化鸟兽蟲蛾”。《索隐》曰:“蛾音牛绮反,一作豸。言淳化广被及之。”《正义》曰:“蛾音鱼起反,又音豸,豸音直氏反。蚁,蚍蜉也。尔雅曰:有足曰蟲,无足曰豸。”然《说文》释“豸”:“长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杀形。凡豸之属皆从豸。”段注:“凡兽欲有所伺杀,则行步详寀,其脊若加长。豸豸然,长貌。文象其形也。……许言兽者,谓凡杀物之兽也。释虫曰: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按,凡无足之虫体多长,如蛇蚓之类,正长脊义之引伸也。”从《说文》豸属诸字来看,豹、豺、貘、貂、貉、貛……其兽皆头无角而有利齿,腰身长而体劲健,为肉食之“杀物之兽”。此与鹿首马体驴尾之廌很不相类。豸之省略应为夕或勿,廌字之下部应为馬之省略。许氏说廌字“象形,从豸省”,应是其心有解豸故事,且必使之与灋字相涉,故有意曲解之。
  又,豸字或与解字相通。《左传·宣公十七年》:“范武子将老,召文子曰:燮乎!吾闻之,喜怒以类者鲜,易者实多。诗曰: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之喜怒,以已乱也。弗已者,必益之。郤子其或者欲已乱于齐乎?不然,余惧其益之也。余将老,使郤子逞其志,庶有豸乎?尔従二三子唯敬。乃请老,郤献子为政。”杜注曰:“豸,解也,欲使郤子逞从政快志以止乱。……解音蟹,此训见方言。”《方言》乃扬雄所著,是知汉时豸与解或音义相通。如此,则豸字可有虫豸之豸与解弛之豸,后一义之豸或可称为“解豸”。故扬雄《太玄·难》有“角解豸终”。其注曰:“解豸者,直兽也。”
  《说文》无“獬”字,其释“解”字:“判也,从刀判牛角。一曰解廌,兽也。”解廌之义乃呼应“廌”字之释,释“解”为“刀判牛角”则很牵强。《礼记·月令》:“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鹿角之解,麋角之解,皆应是脱落蜕解,而非以刀判解。牛角终生不蜕解,人欲解之需以刀相判。然鹿麋之角每年自然蜕解,只是鹿角蜕解于夏,麋角蜕解于冬,时令有别而已。故解廌者或应理解为解角之廌,即冬后蜕角之麋。然有角之麋食草,豸属动物食肉。食肉兽无角,解豸似不可理解为蜕角之豸。或正因此矛盾,汉后诸书皆称“獬豸”而不复言“解豸”或“解廌”。
  六
  獬字或原与觟字通借。《淮南子·主术训》:“楚文王好服獬冠,楚国效之。”许慎注本“獬冠”作“觟冠”。许注曰:“觟冠,今力士冠。”(11)所谓力士原指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之任力之士,即杀鲁桓之彭生、刺赵盾之鉏麑一类人。博狼沙中,与张良同击秦皇者,操铁椎重百二十斤,亦为力士。《汉书·叙传》:“莽乃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金瑵羽葆,载以秘机四轮车,驾六马,力士三百人黄衣帻,车上人击鼓,挽者皆呼‘登仙’。”据此,汉至王莽时,力士已成朝中仪仗卫士,穿黄衣,戴黄帻。帻者,原为裹发之头巾。《说文》:“发有巾曰帻。”蔡邕《独断》:“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群臣皆随焉,然尚无巾。至王莽,内加巾,故言王莽秃帻施屋。”《后汉书·舆服下》:“古者有冠无帻。秦加武将首饰为绛袙,以表贵贱。其后稍稍作颜题。汉兴,续其颜却摞之,施巾连题却覆之。今丧帻是其制也。名之曰帻。帻者,赜也,头首严赜也。至孝文乃高颜题,续之为耳,崇其巾为屋,合后施,收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文者长耳,武者短耳。尚书赜收方三寸,名曰纳言。未冠童子帻无屋。”据此,所谓力士冠或应为力士帻,即一种专为力士所戴的短耳黄帻。如此,楚文王所戴之觟冠应与解廌或獬豸之类无甚关联。
  但高诱注《淮南子》曰:“獬冠,如今御史冠。”据《太平御览》,高诱注文应为:“獬冠,獬薦之冠,如今御史冠。”(12)獬薦或是獬廌之误。御史乃古法官之一种,御史冠亦为法冠之一种。《后汉书·舆服下》:“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纚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胡广说曰:春秋左氏传有南冠而絷者,则楚冠也。秦灭楚,以其君服赐执法近臣御史服之。”
  法冠原或为依礼法所制之冠,即法服之一种。《孝经·卿大夫章》:“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邢昺注曰:“服者身之表也。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言卿大夫遵守礼法,不敢僭上偪下。”其疏中曰:“言大夫委质事君,学以从政,立朝则接对宾客,出聘则将命他邦,服饰言行需遵礼典,非先王礼法之衣服则不敢服之于身,若非先王礼法之言辞则不敢道之于口,若非先王道德之景行亦不敢行之于身。”法服、法言,乃合于礼法之服和合于礼法之言,故法冠当亦为合于礼法之冠。(13)《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于是王乃令官奴入宫,作皇帝玺,丞相、御史、大将军、军吏、中二千石、都官令、丞印,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汉使节法冠。”《集解》曰:“蔡邕曰:法冠,楚王冠也。秦灭楚,以其君冠赐御史。”《索隐》曰:“崔浩云:一名獬豸冠。” 汉后人附会,法冠便成为法官之冠。此后,法冠与獬豸冠渐趋同一。《晋书·舆服志》:“法冠,一名柱后,或谓之獬豸冠。高五寸,以縰为展筒。铁为柱卷,取其不曲挠也。侍御史、廷尉正监平,凡执法官皆服之。或谓獬豸神羊,能触邪佞。《异物志》云: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楚王尝获此兽,因象其形以制衣冠。胡广曰:《春秋左氏传》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曰,南冠而絷者谁也?南冠即楚冠。秦灭楚,以其冠服赐执法臣也。”《宋书·志第八》:“法冠,本楚服也。一名柱后,一名獬豸。说者云:獬豸兽知曲直,以角触不正者也。秦灭楚,以其君冠赐法官。”《隋书·礼仪志·七》:“法冠,一名獬豸冠,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獬豸冠,案礼图曰:法冠也,一曰柱后惠文。如淳注:汉官曰,惠,蝉也,细如蝉翼。今御史服之。礼图又曰:獬豸冠,高五寸,秦制也。法官服之。董巴志曰:獬豸,神羊也。蔡邕云:如麟,一角。应劭曰:古有此兽,主触不直,故执宪者,为冠以象之。秦灭楚,以其冠赐御史。此即是也。开皇中,御史戴却非冠,而无此色。新制又以此而代却非。御史大夫以金,治书侍御史以犀,侍御史已下,用羚羊角,独御史、司隶服之。”《旧唐书·舆服志》:“御史、司隶二台,法冠。” 注:“一名獬豸冠。”“《武德令》:侍臣服有衮、鷩、毳、绣、玄冕,及爵弁,远游、进贤冠,武弁,獬豸冠,凡十等。”“法冠,一名獬豸冠,以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之形。左右御史台流内九品以上服之。”獬豸成为法官之图腾,法官司法必服獬豸之冠(类似于英国法官之戴假发),不仅成为习惯,且为法令所规定。又,其后世之御史台以獬豸画像为饰,衙前则立獬豸雕像。宋代,不仅司法官戴獬豸冠,獬豸还成为司法官袍服、车辂、旗帜等之装饰图案。(14)清代,司法官之补服饰以獬豸图案。(15)由汉而清,中国法制中,獬豸成为公正司法之象征物。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