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上海出现的“孟母堂事件”,上海市教委工作人员对义务教育的理论解说,实在是荒唐得可以。此外,部分专家的摇旗呐喊,也着实令人遗憾(限于内容,理应专文探讨)。感谢媒体的敏感和推波助澜的作用,只可惜没有一个清晰的声音利用这一机会对全体国民进行一次生动的教育观的教育。我想这一事件会以悲剧的色彩永载中国教育发展史册。至少,我们看到了曙光。
请全体国民再次清醒地意识到: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就是国家失职,就是国家不作为,就应该追究国家违法责任。
聘任制与解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改善教师待遇——毫不相关。
在人员流动的问题上,在中国足协注册的球员的转会制度,作的可能比较充分。目前,如果要让猎头公司从事教师转会业务,非饿死不可。可悲的不是教师的价值还未被发现,而是教育人才尚未实现市场化。
竞争,从何谈起?相对于所有的外部资源而言,在学校内部如果说是在“增量”(或是正常的新老交替)部分进行,还是简便易行的。如果说是在“存量”部分进行,那可就——麻烦大了。只有两种竞争都做到了,才是充分的竞争。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底应该干什么?是从事管理工作,还是从事教育工作,一目了然。
世间无伯乐,才会变“相马”(节约成本,但需高超技能)为“赛马”(费时费力,但客观公正)。况且,千里马也过于稀缺,大多属于“平庸”之马,还是“拉出来遛一遛”,方才比出高下。
在中国,真可谓: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在学校中也不能例外。如果说学生不尊重教师,是不懂事理。那么如果国家不尊重教师,就是不可理喻了。
中国善于搞“举国体制”,善于建造“国家队”。集中优势兵力——固然是其优势,但这仅仅是相对于国家外部而言,对内则是——集各家之所长,成一家之正统。只有“国字号”才是嫡亲,其余皆为“庶出”。真是厚此薄彼呀,令人心寒呀。好像只有国家利益重要,而普通社会主体的利益当然次要。所谓的重点大学、“211”工程,都是“钦点”的,“御封”的。为什么不是靠自我发展自然形成呢?为什么要借助外力(国家)赢得优势地位呢?为什么非要官方认定而不是市场投票呢?其实,公立高校都是亲娘生的,没有后娘养的,如此的差别待遇如何服人呢?私立高校倒也清爽,“不和你一锅搅勺”,没有“分肥不均”的困惑,只是颇有“非婚生子女”的感觉,始终得不到无差别的“国民待遇”。全是政策——惹的祸!
该文对目前高等学校中普遍存在之诸多怪现象的描述,比较客观,也是显而易见的。恰如,“皇帝没有穿衣服”一样,只有不是只有一个小孩子才敢于将事实说出口之时,只有民众的力量足以对抗皇权之时,只有皇帝本人不再愚昧、唤醒廉耻之时,皇帝才有可能穿上衣服。对,的确需要如此之多的必要条件,因此也就注定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被发现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解决。要不,我们一步就可以跨入“共产主义”社会了。要不,西方一些国家几百年的高等教育的积累——就不成其为积累了。要不,“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样的原理——就作废了。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