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法史教学手记二十二篇

  说到中国近现代史我想大家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而我所讲述的是与传统主流观点相违背的。其实说来也并不是自己反对主流,而是所谓的主流是错误的,只是没有人愿意指出罢了。包括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公正评价等等。目前有一个很好的趋势即我们国家加大了对于近现代史的教学重视。比如取消一部分的政治课程百把近现代列为大学生必修课我以为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当然至于那些讲近现代的老师们是否能够尽量给大家还原一个活生生的中国近现代史那并不是我所关心的,因为对于这些东西,也不是一个人关心与否所能解决的。
  讲课过程中不知因为什么原因谈到了学术腐败。现在记不起来了。其实对于学术腐败大家都是心知肚明,比如现在光明正大的版面费问题、编辑统一要求的“一、二、三”问题、学术的量化问题等等。可惜目前来看似乎致力改变于此的学者很少,大部分的学者是“同流合污”的,包括一些所谓的硕导、博导在内。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作为一个连生计都难以维持的一个大学普通老师来说,除了写些类似的这样的教学手记,又能做些什么呢?。。。。。。。。
  在即将要下课的时候,给大家简单地谈了一下我们自以为是的“中华法系”。到底存在与否我一直还持有怀疑态度。但是现在的主流观点是我们是存在过的,并且有人甚至提出要重建“中华法系”的光荣。如果说中华法系真正地存在过那还罢了,而不自量力地号称什么再重建中华法系在我看来似乎有成为第二个袁世凯抑或张勋的嫌疑。当前的全球化趋势影响深远,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目前我们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我们来说,下一步的重点是要争取让民众吃得更好一点、住得更好一点,而此时就开始沉醉于中华法系的重建,不觉得有点远抑或早吗?
  小卒于06年11月10晚草
  中法史教学手记(四)
  今天下午风有点大,但是感觉并不是很冷。因此对于不太喜欢冬天的我来说这实在一件好事情。不过美中不足的是风大了点,如果再没有风,那真算得上是一个好天气了。。。。。
  到达教室时学生只是来了很少的一部分。不过等我准备好上课的东西之后,学生也差不多快来齐了,看来上次强调的纪律看来是起了效果,虽然仍然有几个学生来得晚了一点。但是并没有迟到的现象。嗯,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希望学生可以继续保持啊。学习首先需要的是一种态度。当然做其他的事情我以为态度并不是那么的重要,只要最终实质内容能够实现就可以了。因此这也是自己有时可能不太注重形式的原因吧。。。。。。
  这两节课主要是对法的起源做了简单的概述。学生用的教材只有一种观点,即谓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实我以为这样编写教材不好,如果只伸张一种观点,那么无疑是给学生这样一种信号即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而不能让学生自己去亲自分析、感受多种观点中哪一个观点是合理的(自己认为是合理的)。因此,在我讲述的过程中,也简单介绍了其他人的关于法和起源的观点。并且让学生讨论了马克思关于法的论断的正确性与否。另外关于恩格斯之《家族、私有制及国家的起源》之书中提出的国家与氏族之间的区别理论也和学生一起做了探讨。本打算对于国家之领土与氏族之区域范围作一简单的陈述的,因为时间关系就没有进行介绍了。在讲述中国法的起源时介绍了有四种观点。我采纳了通说,即认为起源于夏,但是我回避了所谓夏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说法。虽然很多的教科书上都是认为夏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后来又对于“刑”、“法”、“律”三字作了简单的考证,并介绍了历代学人对于这三个字的研究情况。并对于此作了简单总结,即此三字都是作为一种规则而存在的。这犹如氏族社会之自然规则一样,而不同之处则在于这三字存在的背后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作支持(但是这种强大力量我以为即是国家抑或因为有了国家出现才出现了法。而实际上我以为在氏族社会也是可能存在法的存在的。比如某个氏族成员违反氏族之规则而被要求离开群体因此成为一个脱离群体的单个氏族成员的话,那么意味着这个单个的氏族成员就被判了死刑。而这种形式上的要求离开群体实际上也是一种隐含意义上的强制。因为在那个群居的社会里,单个的一个人是不能独立存活的。因此我以为在氏族社会里法也是可能存在的。当然这只是推理而言。)。而至于所谓现代意义上的法,因为学生在学习法理学时可能讲过了,比如法的研究流派等等,我就没有多做阐述。不过当我随便提到自然法学源、分析实证学派等等时听到有学生发出惊讶的声音,我不知这是什么意思。是没有听过还是并不了解是什么意思呢?准备下节课和学生交流一下。
  对于夏的《禹刑》讲述则是谈其性质及《左传》记载之内容,对于“晋邢侯与雍子争田案”则重点介绍了一下,对于“昏、墨、贼”也重点做了分析。本来打算联系现实分析的。但是由于时间分配的计划问题,也就没有再进行讨论。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战争永远是人们心中永远的痛。对于战争的看法也众说纷纭,当然我并不打算谈战争给人们带来什么后果的问题,我这里想让大家思考的是在中国古代发如果军队出征,是不是也要向民国史上之北伐一样开个誓师大会?如果有这样的一种形式的会议的话,那么大会上又讲了些什么呢?下次的教学手记将会为您揭开谜底。。。。。。
  小卒于06年11月13日于中法史课后(晚)草
  中法史教学手记(五)
  今天下午七八节,中法史又一次上课了。
  今天无论是天气还是心情都很不错,这里面当然有自己指导的学生获奖的因素。当得知消息的那一刹那感觉好像比自己获奖了还要高兴。带着这种心情去上课无异是对于授课很有帮助的。当然虽然这节课主要是讲述让人惨不忍赌的古代酷刑,但是这丝毫也不能让我的开心的心情有所降低。。。。。。。
  上次的手记说到了古代战争问题。先介绍一下在古时战争将领带队出征时一般情况下作为军事最高统帅都要有一系列的训话,就如我们现在抗洪时领导人或官员领导所做的战前动员是一样的,民国时期的北伐誓师等等都是如此的。而在夏代时战争也有类似这样的训话,而在历史上我们把这样的训话称之为《甘誓》即夏与有扈氏在“甘”即山西户县西南大战时夏王所作的誓师动员命令。这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军法。后来又介绍了古代的战争所谓的“PK”存在与否的问题。大多的涉及古代文学抑或我们当代的影视作品中都有“PK”这样的大场面。而到底在历史上存在与否也给同学们作了解释。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