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基于逐渐清晰化的上述认识和宗旨,我始终关注法治秩序的建构与对异议、抗议的处理这两个相反相成的方面,并试图在有关张力中寻求制度创新的基点以及中国法学研究的适当定位。可以说,从1992年起发表的学术论文、笔记、时评、散文、访谈等,基本上都采取了同样的立场,具有显著的一贯性。因此,在盘点和重组新旧稿件并汇编成系列化文集的时候,我决定把在1980年代发表的带有思想杂质、不太成熟的部分作品都摒弃在收录范围之外,虽然其中有的论述也曾经产生过某些反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是,要对这十五年来在不同场合先后写出的文章进行严格的分门别类和体系化,仍然存在一些困难。现在,这套系列作品大致整理成五卷,各自形成松散的、包涵多样性的统合。第一卷的标题是《宪政的理念》,分为“宪政的结构与功能”、“走向宪政之路”、“围绕宪政的互动与参照”三辑,主要考察
宪法秩序的结构、功能以及价值涵意,探讨政治改革“软着陆”的可能性和具体方式。第二卷《法治构图》也分为三辑,包括“法治国家的主轴和框架”、“推行法治的前提条件”以及“法治与反思理性”,勾勒出了在中国形成和发展法律秩序的主要设计图以及作业的关键性内容。第三卷《正义思考的轨迹》分别从“人物与学说”以及“法学前沿的景观”这两个角度来处理如下问题:何谓法律家的独特思维模型?应该怎样确定实质性价值?当代法学思潮的流向变化如何?等等。第四卷《制度、规范以及实践》由“制度设计的主要着眼点”、“在网络结构中的规范效力”以及“法学教育与专业化水准”等不同方面组成,把重心从理想型转向现实可行的操作,根据社会需要来转动制度的万花筒。第五卷《秩序与浑沌的临界》以关于法律现象和典型实例的随笔或评论为主,整理成“解构、不确定性以及法的生成”、“透过个案看机制”以及“围绕秩序转型的对话和沟通”等三个部分。
与专业性很强的著作相比较,这些风格相异、长短不齐的文章也许更能体现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热爱、牵挂以及深沉的忧患意识。特别是从1993年起,我经常回国,或进行田园调查,或参加学术研讨会、应邀讲演,也不断接到采访和约稿的函件,这一切都迫使本人更加关注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发生的各种法律现象以及制度化的得失成败。当然,自己是没有资格判断这些观感和主张是否对法与社会发展构成贡献、是否具有真知灼见的。但有一点可以问心无愧,这就是笔者一直信守和实践着当年在北京大学毕业纪念簿上留下的那句诺言:“说真话,做实事”。这五本册子正好构成了真实的交代。
值此作品系列出版之际,我向曾经慷慨地提供信息、资料、对话平台以及各种支持和帮助的朋友们再次表示谢忱,也感激有关学术机构、报刊编辑部、出版社为拙稿提供发表的机会并允许我另行结集出版。最后我要特别向法律出版社的编缉致意,他们的开明作风和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文集的构成等技术处理方面的建议也很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