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的中国学术论纲——读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周国平
【全文】
一
读邓正来的近作《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强烈感觉到这是一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的横空出世之作。作为对当代中国法学乃至中国学术的全面反思,本书最发人深省之处在于,作者立足于中国已经进入世界结构之中并承担发言责任的全新形势,对支配中国学术的“现代化范式”提出了根本质疑,开启了中国学术建构自己的“理想图景”进而建构“主体性中国”的重大任务。我相信,该书一出,中国学者不管有何不同看法,无人再能够回避正来提出的问题。
近些年来,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随着中国加入WTO等国际组织和一系列国际条约,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们纷纷谈论这个变化给中国政治和经济带来的机会和挑战,然而,似乎少有人阐释这个变化对于中国学术意味着什么。在我阅读所及的范围内,邓正来是自觉地立足于这个变化思考中国学术新使命的第一人,至少是就此发出最明确最响亮的声音的第一人。
在本书中,正来指出,这个变化的实质在于,中国从此是一个“世界结构中的中国”了。在此之前的中国,由于置身于“世界游戏”之外,因而从未真正地进入到世界结构之中。现在,经由承诺遵守世界结构的规则,中国成了“世界游戏”的一方,因此而进入了世界结构之中。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获得了“对这种世界结构的正当性或者那些所谓的普遍性价值进行发言的资格”,乃至“参与修改或参与制定世界结构规则的资格”。“对于中国来说,这才是三千年未有之真正的大变局。”(第9-10页)
然而,中国所获得的这种资格,眼下还只是一种形式资格,远不等于实质性的权利。要对世界结构规则的修改和制定拥有实质性的发言权,仅凭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身份是无济于事的,中国还必须由一个“主权的中国”进而成为一个“主体性的中国”。也就是说,不能停留在以一个主权国家的身份对世界事务说“是”或说“不”,仅仅拥有投赞成票、反对票、弃权票的资格,而应该是拥有中国自己的思想。在世界上发言的不能仅仅是基于民族国家利益的一种态度,还应该是基于成熟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思想。在本书中,这种核心价值观被称作“中国自己的理想图景”。正来认为,中国能否成为“主体性的中国”,拥有用思想“说话”从而真正参与世界结构规则的修改和制定的实质性权利,在根本上就取决于中国是否具有“中国自己的理想图景”。
正是在这一点上,今日的“三千年未有之真正的大变局”与中国的思想界发生了最密切的关系,向我们提出了全新的使命,这就是“经由中国理想图景的探寻而建构起‘主体性的中国’”。正来指出:“这一探寻中国主体性的努力,可以说是中国当下思想的最为重要的使命之一,也是中国当下思想的全新的使命之一。”(第22页)按照我的理解,这实际上就是要求中国产生真正世界性的大思想家,向世界提供既蕴涵中国自己成熟的发展观和价值观、又能对世界未来发生重大影响的独特的思想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