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休假?
卜安淳
【关键词】休假;五·一 黄金周;八小时工作制;法制意义
【全文】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体劳动者的节日,劳动者不分男女都可能享受休假,而且不是一天半天,我国目前的规定“五·一”休假时间是三天,加上将前后两个双休日(共四天)挪移,合并到一处,休假共有七天,从而形成所谓的七天长假。相似的七天长假还有共和国的国庆日“十·一”和中华民族独有的春节。
按中国古代传统,应该没有这一类的休假日。中国古代的官员、职员、学员之类需要休假,一般是临时向长官、雇主或师傅告假。《史记》中记载,刘邦在地方上做亭长时,时常“告归之田”,也就是常请假回家种自己的地。《史记集解》引孟康的说法:“古者名吏休假曰告。告又音喾。汉律,吏二千石有予告、赐告。予告者,在官有功最,法所当得者也。赐告者,病满三月当免,天子优赐,复其告,使得带印绂,将官属,归家治疾也。”《史记索隐》引韦昭的话说:“告,请归乞假也。音‘告语’之‘告’。故战国策曰‘商君告归’,延笃以为告归,今之归宁也。”看来,只有功劳很大的官员,才有法定的休假,一般官员有病才能得到休假。亭长一类的小吏当然只能是临时请假。此外,应该还有一项特别的法定休假,就是父或母逝世,官吏皆必须停职回家守孝三年,不是遇到非常特殊的情况,朝廷是不能剥夺官吏这一法定休假的。中国传统的节庆日很多,但百姓欢庆佳节之际,官吏是不能离职回家的,只能在职任之内与民同乐。当然,官吏之外,一般职业人员,为了春节团圆、清明扫墓、七月祭祖等等,雇主是必须给他们假日的。学生还另有寒冬酷暑的休假。学生休假之时,教师自然随之休假。
看来,按古代中国的传统,休假主要是出于孝亲的需要。这与西方传统的休假不大相同。西方传统的休假最初是源于犹太教的安息日(Sabbath)。犹太教徒认为每星期的最后一天(星期六)为安息日,这一天是休息的日子、拜神的日子,不应当工作,不应当娱乐。后来基督教徒认为安息日应该是每个星期的第一天(星期日),星期日不应该工作和娱乐,必须拜神和休息。公元4世纪,康士坦丁大帝宣布在星期日工作有罪。13世纪初英格兰出现星期日法。1677年的一项英国法令禁止在星期日从事世俗工作,要求一切人皆到教堂做礼拜。16世纪、17世纪的苏格兰议会对亵渎安息日规定罚款或给予其他处罚。直到今天,西方社会限制星期日工作依然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基督教的教规。星期日之外,其他基督教认为的神圣日子,也被规定为节假日,不得工作。如耶稣受难日、圣诞节和某些其他的日子,都成为了西方人休假日。西方人的假日休息主要是出于敬神的目的。
中国人一般不敬西方的神,但现代中国人与西方人一样星期日休假。今天共和国的在职工作者同享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安息日休假(星期六、星期日双休),同时又有春节长假、“五·一”长假和“十·一”长假。春节归家团圆是出于中华民族孝亲的传统。“十·一”是共和国的国庆日,是共和国特有的节假日。只有“五·一”最为特别,名为“国际劳动节”,且源于西方国家的历史事件,但西方国家却大都没有关于这一节日休假的习惯或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