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我们为什么休假?

  “五·一”节是国际工人阶级争取八小时工作制掀起斗争运动的一个纪念日。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的资料记载,1866年国际工人阶级革命组织第一国际在日内瓦举行的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争取工人八小时工作制的决议。各国工人组织为实现八小时工作制的目标而不断努力斗争,澳大利亚、美国的一些地方开始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度。为争取普遍实行工作、教育、休息各八小时的“三八制”,1884年美国和加拿大的工人代表在芝加哥集会,约定1886年5月1 日举行示威。5月1日,美国各地约35万工人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仅芝加哥一地就有 4万工人参加。芝加哥工人的斗争遭到政府和资本家破坏、镇压,但英国、法国的工人也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起而斗争。1889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代表大会上决定,1890年 5月1 日组织大规模的国际性游行示威,以便所有国家的劳动者在同一天里要求政府从法律规定八小时工作制。正是这次大会把5月1日规定为“国际劳动节”。1890年的“五·一”节,欧美有13个国家的工人联合行动,“五·一”成为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重要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确定全国统一节日时,就把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可能首先是出于对共产主义革命历史的继承。但从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角度看,这一节日应该有更重要的国际意义、历史意义和法制意义。
  但是,当下的中国社会,对于“五·一”长假的意义却相当的“经济化”。“五·一”似乎已不再是革命节、劳动节,而纯然成了黄金周、黄金节。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制意义自然少有人理会,节假日休假的意涵也完全被旅游、生意、商机所取代。节假日成了出行困难、交通拥堵、景点爆满、环境受难等的代名词,商家赚钱、学生打工、警察加班、服务业人员超负荷劳作……休假的本来内容难觅踪影。
  不为孝亲,不为敬神,亦不是为了弘扬革命精神和法治精神,按劳动节的本义可能最宜于劳动,但既然休假,还是应该休养身心。原有的双休本不必调动,节假三天已够隆重。真要让任职的民众能畅心旅游,应该有额外的休假,且不宜于人人休假于相同的日期。如果各个任职者皆有额外的较长时间的假期(如一年有一个月长休假或半个月长休假),且假期根据不妨碍工作的原则各人灵活享用,全国全年的旅游人数一定会更多,且不会像目下这样,几个黄金周内景点爆满,交通拥堵,而平日里旅客稀少。假日经济看似喜人,日日经济才更是市场的繁荣稳定。
  当然,最重要的是,自主的休假才能真正使休假者得到身心的休整。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