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土重迁”中的“沉没成本效应”因子——对中国民俗“安土重迁”的经济学解释

  其次(也是最后),虽然笔者是以中国的民俗“安土重迁”为考察对象,但“安土重迁”又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就是象美国这样的高人口流动性的发达国家,在每座高度国际化的大都市里,如纽约,每个城市还是存有其“原住民”的。要不然,美国总统选举中也不会出现小布什迎合地方性“原住民”的宗教信仰拉选票的举动了。现在的问题是依据对中国民俗“安土重迁”的经济学解释而得出的这一民俗演化的条件也适用于世界上所有其它国家吗?笔者认为本文的这一结论具有可拓展性。理据如下:一是上述条件的分析依据的是人性及人性形成的环境因素,这是具有普世性,可通约性。二是“经济人”“理性人”的假设是经济学界中通行的经济学学科的基本假设,也就是说,这一假设不会只适用于中国而不适用于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基于上述理由,笔者得出结论:依据对中国民俗“安土重迁”的经济学解释而得出的这一民俗演化的条件也适用于世界上其它国家。
  2007.9.11初稿
  2007.9.25修改
【注释】 
   依《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民俗”意指“民间的风俗习惯”。在这里,笔者只是用“民俗”代指中华民族的某种具有历史性的生活惯习。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版,第883-884页。 
   
   当下历史学界对“封建时代”这一泊来历史术语进行了重思,认为典型意义上的“封建时代”止于中国秦代历史以前的周朝。笔者在此还是用它代指中国的秦代至清末这一历史时期。 
   
   此处的“逻辑”维度意指因果关系的维度。 
   
   Thaler, R. Toward a positive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Journal of Economic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 1980 ,1: 39- 60.转引自施俊琦/李峥/王垒/黄岚:“沉没成本效应中的心理学问题”,《心理科学》,2005,28(6):1309。 
   
   笔者划分这“三个层次的‘利益’”的依据是人们对其利益产生的机制意识程度不同。 
   
   这一理论是笔者在本科时所阅读的一篇有关外国著名动物学家的研究概述的论文中看到的,现在笔者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其具体是从事哪一项经验研究的——所有这一切几乎都无从查起。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