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考费不同意罗尔对股份集中现象的政治经济解释,但是他对分散股份和兑现性市场产生的解释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是和罗尔的政治经济解释相一致的。按照考费的观点,法国政府为保护巴黎证券交易所垄断地位和德国政府偏袒商业银行发展的干预造成了发展分散性股份和兑现性资本市场的障碍。相反,美国和英国政府采取了对私有资本市场发展自由放任的政策。很明显,考费反对的是罗尔把社会民主的政治理论作为解释股份集中的最重要变量。他似乎会接受政治因素和其他因素一起对形成股权的集中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
由于我们认同政治经济理论中的重要成分,即政治因素对大公司股权结构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会在下一节讨论政治因素对中国上市公司股份结构的影响。
(二)中国对上市国有公司的控制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后的二十多年里逐步地建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对资源的配置也采用了计划经济的手段。在这样的体制下,不可能有企业在市场发行股票。所以从股份拥有程度而言,绝大多数的企业是完全国有的,集体所有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显然这样的企业所有制形式是政治因素直接造成的。
绝对公有制形式和计划经济存在两个难以避免的缺陷。一个是对非常分散的区域性的生产和消费信息不能进行有效的协调,另一个是难以建立有效的所有者和代理人利益一致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结果是生产效益低下和人民生活水平很低。为了摆脱困境,中国自1978年以来对经济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虽然在二十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大部分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和股份制的改革,但是政府对大型国有企业一直保持控股的政策。中国政府对大型国有企业的控制,不仅反映在82年到99年的
宪法、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和党书记的讲话中,而且也体现在具体的数据中。1999年的一个调查显示,在862家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存在于541家上市公司中(占62.76%)。在这541家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在每家公司平均占百分之四十五的比例。在这541家上市公司中的79.79%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占了30%-80%。
虽然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已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国有股会在这些大型上市企业中消失。是否放弃在大型企业的控股首先是政府的一个政治决定。即使将来有这样的可能,这本身也是政治决策。只有在作了这样的政治决定后,法律、合同和其他市场机制对股份的集中或分散程度才会起作用。但是就是这些机制将来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政治因素仍然会起作用。
三、对披露机制的政治经济解释
(一)法律来源理论的一般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