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自有的主流范式是经济法学走向成熟和科学的一个过程,需要经济法共同体通过不断加强科学认识论与科学方法论的训练来实现。这个训练应当从经济法学的教学开始。经济法的教学无非是用一个适当的或基于学科的参考框架来武装学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一个恰当阅读经济法的参考框架和学术立场。因此,大学里开设的经济法学课程除了传授知识外,必须承担起训练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认识和论证问题的能力。换言之,传授经济法学知识的学者与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素养,为他们提供认识和和经济法大体一致的视角、框架和语言体系。通过这样的学术训练,经济法学的共同传统就会逐渐形成。当我们能够正确地阅读经济法的种种文献并可以有效地进行交流时,就已经形成了主流范式。
由于经济现象具有复杂性与客观性,经济法学研究和批判在寻求体制上的自治与理论上的科学性时,应力求采用客观性方法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并提高自身的理论构建能力。科学主义的方法论以实证主义为核心,其意识形态的旨趣集中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维系,这样的理论不足以处理个体社会世界的反省特征,因此受到许多人尤其后现代主义学者的严厉批判,尼采甚至认为科学是一种偏见。但中国经济法学乃至整个法学一直侧重于人文主义的价值评判,以主观性的方法论为基础,对科学方法与方法论的研究和运用明显不足,因此,在一个时期内,强调科学方法论的素养和训练,并且运用科学方法和方法论解释经济法现象,将成为经济法学研究的一个新走向。这当然并不表明人文主义的价值判断及其方法不再重要。由于社会科学研究中变量的不确定性,很难得出完全准确的结论,而且经济法学研究最终离不开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德国社会学家狄尔泰认为,社会历史事件是独特的,不存在普遍的历史规律。迪尔凯姆也认为,在解释各种社会因素的原因时,不应该完全忽略社会生活的价值点。因此,虽然科学的方法对经济法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强调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重要性的同时,还必须适当考虑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并与人文主义(某种程度上包括批判主义)适当结合。
方法和论证都是理论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回到方法与论证上来必须更注重学术研究的理论化程度。这种对学术研究的要求与科学认识的变革是一致的,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即信息时代的到来。丹尼尔•贝尔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原来由产业占中轴地位的社会将转向由“理论知识”占据中轴地位。在“理论知识”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探讨以价值、规则和事实为基本要素的制度问题,并不排斥理论化的研究,反而需要借助理论化的思考与论证加深对制度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制度本身的研究而没有理论的支持,难以深刻地解释社会经济现象和规律。另一方面,理论化的研究包括大量的理论分析技术和工具,为实践活动提供了技术与工具支持。因此,不管选择怎样的研究路径,轻视理论研究可能使经济法学丧失其应有的学术生命力。这也正回答了许多人对经济法学研究的一个疑问即:经济法学的理论研究是否过剩了?我们的回答是:从科学方法和论证的角度讲,就中国经济法学研究而言,缺乏科学方法和论证的理论研究的确过剩了,但真正具有科学性且论证深入的理论研究却相当缺乏。
【注释】R.K.默顿:《科学社会学》,鲁旭东、林聚任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48页。 孙关宏:《〈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序言》,载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陈郁:《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译者的话》,载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郑福祥、洪伟:《科学的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02-203页。 费耶阿本德在批评著名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的方法论时指出,根据现存的最先进的方法论,方法是不存在的。参见保罗·费耶阿本德《知识、科学与相对主义》,陈健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德国著名学者拉德勃鲁赫认为,如果某些学科有理由忙于从事探讨自己的方法论,常常成为病态的科学。参见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9页。 西方哲学从开始就有知识的取向,对方法的寻求与突破成为整个西方哲学的鲜明特色。参见吴伟赋《论第三种形而上学——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研究》,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按照伽达默尔的观点,在所谓的方法论时代,人对方法的证实变成了方法对人的主宰,因此,真理不再是对存在与人生意义的揭示,而是成了与人相异的东西,似乎人类只能通过方法才能获得真理。参见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亚当·普沃斯基认为方法肯定会影响到研究的结论。参见亚当·普沃斯基《民主与市场——东欧与拉丁美洲的政治经济改革》,包雅钧、刘忠瑞、胡元梓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田鹏颖:《社会技术哲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R.K.默顿:《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社会学中一个发展着的研究纲领的预示》,载《科学社会学》,鲁旭东、林聚任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