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德利·夏佩尔:《理由与求知》,褚平、周文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91页。 李楠明:《价值主体性—主体性研究的新视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8—29页。 约翰·普赖斯顿:《序言》。载保罗·费耶阿本德:《知识、科学与相对主义》,第9-10页。又见保罗·费伊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维特根斯坦(又译维根斯坦)认为事实决定了实际的和非实际的情况。参见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世界的本质结构》,韩林合译,载陈波、韩林合主编《逻辑与语言》,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 王全兴、陈虹:《经济法学研究方法的总结与反思——兼评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保罗·费耶阿本德:《知识、科学与相对主义》,第234页。 胡塞尔认为科学的目的不在于传播知识,而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并以一定的形式来传播知识。参见埃德蒙德·胡塞尔《逻辑研究》,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See Donald Kennedy,Academic Dut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Sixth Printing. 维维恩·布朗:《作为文本的经济》,载马克·劳格、罗杰·E·巴克豪斯《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张大宝、李刚、韩振国、李振明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5页。 伽达默尔从解释学的角度提出,任何理解都不可能是随心所欲的,总是受我们前见的制约。参见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2004年版,第346-347页。 邓正来教授专门批判了这种学术研究的现象。参见邓正来《反思与批判:体制中的体制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在北欧福利国家,政府分配资源经常要占全部GDP的50%甚至更高,即使在最自由放任的美国,政府财政支出也经常占全部GDP的30%—40%,如果加上非盈利性的慈善、宗教等非市场组织控制的资源,市场分配和非市场分配确实可以平分秋色。参见华生《改革的成就举世瞩目,大众情绪为何不满》,《经济观察报》2006年3月25日。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诺思:《绪论》,载约翰·N·德勒巴克、约翰·V·C·奈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张宇燕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7页。 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余晖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See R.G.Noll,ed,:Regulatory Polic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California,1985,p.9. 许宝强:《反市场的资本主义》,载许宝强、渠敬东选编《反市场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詹姆斯·M.伯恩斯等著:《民治政府》,陆震纶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22-956页。 王则柯:《谁说现代经济学宣扬市场万能》,《南方周末》2006年3月26日,第30版。 美国著名分析哲学家蒯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认为,除非在一种相对意义上,我们无法要求理论得到充分解释。参见维拉德·范·奥尔曼·蒯因《本体论的相对性》,贾可春译,载陈波、韩林合主编《逻辑与语言》,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432页。 华勒斯坦等一批社会学家认为,坚持让社会科学朝着兼收并蓄的方向发展,可以增进获取更客观知识的可能性。参见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刘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99页。 埃德蒙德·胡塞尔:《逻辑研究》,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8页。 帕特里克·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页。 T.帕森斯:《社会行为的结构》,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埃德蒙德·胡塞尔:《逻辑研究》,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劳伦斯·卡弘:《哲学的终结》,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保罗·费耶阿本德:《知识、科学与相对主义》,第229页。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 吴士余:《思考策划人语》,载邓正来《关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思考》,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