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欧盟(EU)
发达国家之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代表就是欧盟,它也是目前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际组织。该一体化组织自1958年正式生效以来,就为统一各国的经济贸易交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早在1968年欧洲共同体时期就提前实现了关税同盟,1969年开始实施共同农业政策,1979年开始实施欧洲货币体系,1992年建立了欧洲统一化大市场,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和劳务的自由流动。[3]后来随着《经济和货币欧盟条约》《政治联盟条约》的缔结和实施,欧共体完成了向欧盟的成功过渡,欧洲经济一体化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其体现为:建立了欧洲货币 ——欧洲中央银行(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ECB) ,来确定和执行欧盟的货币政策,进行外汇义务;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政策的协调,各国纷纷制定经济趋同计划;与此同时,欧盟还于1998年确定了首批参加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国家的名单,并如期启动欧元,这无疑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又向前积极地推动了一步。[4]
欧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功范例,它在欧洲内部通过深入的地区一体化实践来推动多边主义,这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不论是对内部成员国还是其他集团外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就外部影响来看,欧盟成立后成员国经济实力增强,对外需求扩大,从而促进了世界贸易总量的增长,也为区域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从内部情况看,其更多的为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优惠的待遇,高度统一的市场为现代化工业扩大生产、享受规模经济提供了可能性,并且在各国扩大企业生产规模的同时,提升了整个市场的竞争程度,从而提高了整个共同体的经济效益。将单个的经济力量变为集团的整体力量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使得其经济实力和地位显然提升。[5]
然而,欧盟这种集团化高度统一的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贸易转移。由于欧盟的高度优惠条款都仅适用于区域内成员国,而对外仍保持一定的贸易壁垒,于是欧盟成员国内商品成本、价格的下降,使得一部分非成员国的产品因仍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而失去竞争能力,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往来受到较大的冲击,甚至不得不退出欧盟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说,欧盟内贸易的扩大是以牺牲与欧盟外国家的部分贸易额为代价的,这是区域一体化排他性和歧视性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恶化了区域外国家尤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环境。这一负面影响使得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努力受到削弱,不利于实现全球范围自由贸易的进程。
2、放眼全球的亚太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也波及到了亚洲,在欧洲、美洲、非洲相继成立各种区域合作组织之后,亚太地区基于各国经济很强的互补性等原因,也形成了建立经济合作的内在动力。APEC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它可以说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年轻模式,从1989年成立以来,从最初的只有12个创始成员,到现在的20多个正式成员,它包括了本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力量和许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在亚太经济组织成立的初期,作为亚太地区唯一的具有官方性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它主要起着论坛的作用,即只是各成员国部长级官员每年一次讨论本地区贸易问题的论坛性质的松散组织,并不具有对政策问题进行协商的职能,经过十多年的飞速发展,该组织正在逐渐成为一个制度化和机构化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区域内的经济和技术合作,促进区域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成为了该组织的两大支柱。[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