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视角:产业结构调整中知识产权的核心作用
从自我发展视角审视,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表现为由传统农业向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渐向资本密集型行业、最后再向知识密集型行业转移,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在这一工业化进程中,知识产权势必成为当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围绕消费者的需求构建。在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中,最容易为消费者所青睐的就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即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的知名度彼此相得益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意味着产品越先进和前卫,越会为消费者所喜爱,从而会进一步提升该产品所使用的品牌的知名度;产品所使用的品牌的知名度越高,产品就越畅销,产品的附加值越多,就会为厂商带来更多的利润,为进一步技术创新奠定基础。此正所谓知识产权在结构优化中的魔力所在。国外诸多知名企业的成功无不都是对知识产权这一魔力的充分应用。这些企业往往最先掌握有关核心技术,并迅速将其产业化,以此抢占市场,获得“第一桶金”。待市场成熟后,便将这些技术转让给其他企业,技术转让费用就成为其获得的“第二桶金”。而自己再通过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去抢占新的技术制高点,进而占领新的市场,如此循环反复,步步领先。相比之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背景下,我国企业为其所面临的知识产权纠纷付出了沉重代价:美日企业共同组成的标准联盟对我国DVD企业的专利诉讼、欧盟对我国温州打火机厂实施的技术壁垒,以及日本摩托车企业组成的对华“打假团”等不胜枚举。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众多行业和企业缺乏能够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缺乏核心技术的专利和国际知名品牌。鉴于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已经成为衡量企业实力的重要标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就必然是知识产权,即企业必须通过自主创新,以知识产权为战略武器,打造核心竞争力,拉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从外部环境审视,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一定程度上限制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使我们的产业结构永远处于滞后地位。因此,我国的结构调整不能不关注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
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在其高新技术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后,必然要发展知识产权战略,以维持其新兴产业的垄断地位,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压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仅是迫于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而且也是出于我国长远发展的考虑,我们必须强化自主知识产权。一方面,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多数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可利用自然资源日趋枯竭,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步履维艰。另一方面,中国的钢铁、制鞋、纺织、服装、玩具、手机等制造业的产品数量居世界前列,被国际社会称作“世界加工厂”,但是我们的“软肋”在于缺乏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我们从这些产品中非但没有取得应得的收益,而且处处受到发达国家的制肘。可见,中国不能走过去那种拼资源、拼劳力的的发展道路。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知识产权侵权,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保驾护航,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势产业,是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