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商业贿赂犯罪若干疑难问题刑法适用

  再次,从刑事立法的本意来看,经济行贿无需具备不正当利益要件。一般行贿发生在一切社会关系领域内,立法机关基于合理地限制打击面的刑事政策考虑,认为有必要对刑事法网进行严格规范,故设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件,使其具备明显的限缩印记。而经济行贿发生在经济往来环节中,商品劳务交易的特性决定了市场竞争只存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效率评价问题,不存在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道德判断问题。
  四、刑法有关经济往来中贿赂行为共性要件的规范解释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受贿罪、行贿罪的第二款具有若干共性要件,具体包括环节要件(“在经济往来中”)、违法性要件(“违反国家规定”)、对象要件(“回扣、手续费”)等。实务部门对共性要件的理解困惑集中表现在难以界定经济往来与回扣。
  (一)“在经济往来中”的理解
  “在经济往来中”意指行为人本单位与外单位或者个人进行民商事合同的签订,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契约的履行,或者其他形式的商业交易活动。经济往来是一个动态的商业过程,代表着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指向,不但有横向的商贸交流,更有准纵向、乃至完全纵向的表现形式。横向经济往来是指发生在平等市场主体之间的商业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业务招标、广告宣传、物资采购、资源配置、产权交易等。准纵向经济往来是指发生在国家与普通市场主体之间的政府采购、行政合同,主要表现为城市和农村的基础性设施建设、法定商品或服务的交易、行政垄断性行业运营等。完全纵向的经济往来指国家机关与各类经济主体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活动。国家经济管理活动充分表明了经营者与政府部门及其国家工作人员之间以职务行为为核心。完全纵向的经济往来准确反映了商业贿赂的发生环节——“在经济往来中”的核心特点。由于我国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的规模和力度依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实质性地影响着商业竞争的过程与结果。政府在事实上成为了经济往来和商业活动的间接参与者,对市场准入、发展、调节进行富有成效的安全监控。机械地将国家经济管理活动排除在经济往来范畴之外明显与我们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现实状况脱节。
  (二)“回扣”的界定
  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形式各异的“回扣”,但商业贿赂犯罪中的回扣仅指商业交易过程中,经营者于账外暗中在合同约定的价格之外退还给相对方或其负责人的款项。
  首先,商业贿赂犯罪中的回扣是价外回扣,不包括价内回扣。价内回扣是交易双方以公平合理的市场价格达成购销合意,经营者为维系交易关系,主动设置“扣率”,从己方利润中提取一部分回馈对方或其直接负责人员的款项,属于让利行为。价内回扣冲减当期经营利润,计入销项依法抵扣应纳税额。而价外回扣是经营者为获得不正当的竞争优势或交易条件,在价格行为之外非法设置的“返点”,是谋取相对方职务行为的犯罪成本,属于贿赂行为。价外回扣的出账和入账全都是暗度陈仓,不是合同明示的金额和结算方式。独立经手价外回扣的,往往进入个人腰包;多人熟悉内幕的,通常流入“小金库”后进行分赃。价外回扣具有隐秘性,纯粹是打通交易环节的“润滑剂”,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是商业贿赂犯罪的打击对象。
  其次,商业贿赂犯罪中的回扣区别于经营过程中的折扣。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将折扣界定为商品购销中的让利,意指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时,以明示并如实入账的方式给予对方的价格优惠,包括支付价款时对价款总额按一定比例即时予以扣除和支付价款总额后再按一定比例予以退还两种形式。从本质上考察,折扣是经营者所采取的一种价格营销策略,即通过让利达到促销。而商业贿赂犯罪中的回扣是以不正当竞争目的为导向的非法价格行为,即违背诚实信用,罔顾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通过私通暗洽促成长时间的排他性回馈和垄断性利益。从形式上分析,折扣普遍发生在符合商业惯例的经营活动中,而属于商业贿赂的回扣不存在合同权利义务关系的流转、商业惯例的依据、价格法律法规的合法性基础,只是逐渐内化成型的商业活动“潜规则”的外部表现。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