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民主、法治、富强、文明的现代化中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警惕传统文化的糟粕,并能够自觉地坚决加以摒弃。试想,如果我们仍然习惯于不给各种各样的言论和思想以平等的生存机会,而只是允许一种声音,我们必然会最终违反基于普遍人道主义的民主、法治的普世价值。人道主义、民主、法治,最根本的基础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不论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正在逐渐认识到的真谛。人之所以为人,他要生存,他有思想和语言,他要有实际的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承认人的千差万别,就必然要承认人的生存需求、思想、语言、行为、目标的千差万别。由此,在承认差别和不同的基础上,才有平等、民主及其法律表现——法治。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秩序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人道主义。对大地震遇难同胞的全国哀悼日,就体现了我国人民对公民平等、生命高于一切的人道主义情怀。
但是,中国年轻的网络一代,他们充满热血沸腾的激情,而很少或者根本不了解过去的教训,同时,对人道主义、民主、法治的理解还只是朦胧的、初步的。他们生逢中国逐渐崛起的时代,充满了民族和国家的自豪感,但缺少对自身不足之处的了解。而正是这些不足之处,曾经使世界最强的中国逐渐积贫积弱,陷入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惨境地;正是认识到并坚决革除这些不足,中国人才又重新振作起来,以致于历经百年终于使国家再次变得强大。19世纪末期的思想启蒙家魏源、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20世纪初期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鲁迅,以及80年代以来中华文化的现代启蒙者、著名台湾学者柏杨,他们都是深刻剖析国民心理缺陷、提倡思想更新再造的伟大先驱者。今年,柏杨先生走了,他一面为中国人的自强而欣慰,一面仍然牵挂着国民习性中一点一滴的缺憾。我们看到,正是中国人勇于反省、自强不息的精神,才使中华文明创造了绵延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伟大奇迹。
我们学习世界和别人的文明,旨在发展自己的文明和世界的文明。我们对自己缺点的苛责,对他人冒犯的容忍,就是对我们自己思想自由的容忍。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持久的繁荣,就是因为我们时时吸取外来的思想营养,更新自己的,包容世界的。历史上文明强盛的中国,对他国和外国人总是友好的。我们要继承这样的优秀传统,推动今天全球的和平、友好和发展。
要知道,过分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常常会使人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乃至野蛮成性,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两次世界大战都是源于某些国家的民族复仇情结和民族自负感乃至狂妄自大。21世纪给世界各国造成严重威胁的国际恐怖主义,多数也是因为某些人的挫折感和狂妄情绪逐渐发酵而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警惕各种极端的思想、语言和行为给人类可能带来的危害。恶毒的攻击、下流的谩骂和暴力行为只能加重彼此的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