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就是这种威胁,人类不顾忌自然的承受力而达到最坏的结果莫过于与自然界玉石俱焚,而我国的工业化道路是在整个世界的后工业化时代才开始起步的,需要大量资本的原始积累作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任何合乎自然的发展理念指导,那后果是很难想象的。那么什么才是合乎自然的理念?首先我们要正视灾难。古人云不破而不立,其实我们经受的很多灾难虽然有人为的因素,但事实上却是以自然灾害的形式表现了出来,甚至可以说:灾害本身就是自然界运转所不可缺少的部分,只不过对于人类来说一场地震、火灾、水灾对自身的生存构成了威胁,因此现在我们看待这些突发灾难的时候往往是以人本身为视角的一种主观主义,而没有意识到我们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于灾难,自然法则不可破除。有了这样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思想,社会的发展才不会违背这个星球存在的客观规律。
我国现在工业化过程的理念经过这十年的重新认识,已经逐步成立。那就是我们已认识到了需要将对自然的破坏减小到我们可以承受为之付出的代价的程度,工业化必不可少的要触及自然伦理与生态伦理问题,必然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然而如果将这一代价缩减到我们可以利用几代人的时间将其修复的程度的话,那么无疑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之前二十年旧的发展理念的根本误区在于:我们将自己独立于自然界之外,而没有意识到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无法超脱于它。用中国传统的哲学观来讲,这是一个“天道”或者“人道”的选择过程,用前者的视角来分析,无论是十年前的长江洪水还是十年后的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只是自然界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小小波动,但如果这其中有人为的因素,则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天道”体现的是一种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超脱于人类本体思维模式的大智慧。但人类社会的进步则需要“人道”,以“人”为道之根本。因此“人道”既有对的一面,也会有错的一面。这种两面性正好折射了人成心向善却又无法摆脱罪恶的本质。
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在“天道”与“人道”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既要认识到人只是自然界众多物种中普通的一种,又要认识到这普通的一种在自然生态链中所起的不普通的作用,我们因此有更大的责任要修复已初步损坏的生态系统。当然,这十年间我们已做到了很多,政府也树立了新的发展观去调和这些矛盾,可是如果人不能从以往的无畏式自大中走出来,那么终有一日等待我们的,是自然的审判。“天道”从来与人的感情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