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内容决定形式——我们该怎样纪念
形式一:博物馆。里面应收藏如:遗址保存;遇难人员及救援人员衣物,尤其是那些著名的珍贵遗物——如生命日记、母亲给怀里孩子留有短信的手机等;珍贵照片;数字类,如灾难发生时间,救援时间,伤亡人数,以及具有历史价值的特殊数字和与数字相关的文本资料等;灾难与救援档案等;文艺原始资料等。
形式二:公园。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在废墟上合理规划,更大场面的展示这次灾难以及抗震救灾事件、事迹、遗迹、遗物以及后来开发的具有纪念与参观价值的人文景观,使游人在参观过程中接受到教育。
形式三:哭墙。寄托生者的哀思的平台,也是对生命与对逝者的尊重。对历史的见证。
形式四:遗址。由于灾难涉及面广,故将未规划进博物馆与公园的重点遗址保留下来。以供科研与纪念。
形式五:纪念碑。可以修一座标志性的总纪念碑,同时,在适当的地方修建小的纪念碑。
形式六:纪念文艺活动与作品。这也是一种较好的纪念方式,通过参与,可以使得纪念升华,增加了灾难后的人文反省意义,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形式。
形式七:地震及抗震救灾题材进艺术、进教材。将灾难的故事、总结、经验与教训写进课本或编成艺术话本等,通过文本形式进行传播、发扬、继承,培养后代科学的生存与发展意识,以及铭记人类的苦难,增强人类认同感,提升人文关怀,传递优良品质,铭记英雄事迹,增加责任与使命意识。
其他形式:如陶东风同志建议建立中国的灾难反思制度和死亡者纪念制度等。
总之,从对灾难本身,以及灾后重建,对灾难的认识与反省,并不失时机的开展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充分挖掘灾难背后的人文因素,使灾难的灾害性降至最底点,而使因其产生的社会意义得到最充分的挖掘,牢记历史,鉴镜未来。
第三部分:条件制约实践——关于纪念工程与灾后重建的建议
博物馆、哭墙等只是一种凝练的纪念形式,其涉及的内容是有限的,最大最好的纪念内容在于灾后重建和谐家园——发扬“5.12”抗震精神,提倡人文关怀,长期保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村容整洁、社区安宁、人际和睦、自我发展的状态,这才是对灾难最好的总结,对人心最有效的抚慰,对遇难人民最好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