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试论“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渊源

     。”儒家不仅勾画出了理想的和谐社会,而且还进一步论证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即“齐之以礼”, 孔子所说的礼,实指“周礼”,是已经形成了具体条文,规范化、系统化了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周礼的内容极为广泛,既有分封、世袭、宗法、井田、军事征伐等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详细规定,可视为国家建制的根本大法;又有关于贵族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交往诸多方面的繁细而具体的规范,从而构成了一个完备的统治体系。 


  

  与儒家不同的道家认为,天地自然的和谐相生是一种至美的境界,天人关系应该是人顺应自然天道,《老子.第二十五章》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天人关系运用到政治上就是无为而治,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家思想在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这种和谐统一是美的理想境界。老子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在“法自然”的原则上。他认为,广大而无限的宇宙是一个统一整体,是由道、天、地、人四个主要元素组成的大系统,即所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四大”之间既不是相互冲突,也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井然有序和谐统一的, 这集中表现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根本原则上。老子认为,道和天地都效法自然,人也应当如此,即仿效自然的状态和性质,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这种统一就叫“得道”。老子认为得道的人是最自由的,表现在摄生方面,能够“长生久视”,能够 “陆行不遇兑虎,人军不被甲兵。兜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表现在言行方面,能做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滴;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而这种得道之人的杰出代表就是圣人。由于圣人完全认识和掌握了自然的无知、无欲、无争、无为等性质以及柔弱胜刚强等规律,所以能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做到“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为无为,则无不治”,即自由自在地治理天下。 


  

  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不分阶级差别,同等地爱一切人。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像自己的一样,视人如己。在政治上他主张“尚贤”,反对王公大臣的“无故富贵”,统治者要任人唯贤,所谓“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他还反对一切不义战争。这些主张在当时是进步的,很多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愿望,因此,墨家弟子“充满天下”“不可胜数”有“孔墨显学”之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思想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潮流。其思想亦成为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弘扬的。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