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缺失普遍存在于证券市场之中,我们的上市公司从申请上市就开始造假,此后,内幕交易、虚假信息披露、关联交易、操纵股市等违规、违法行为横行,将信用完全抛之脑后,圈钱才是硬道理。证券市场的信用缺失与社会大环境下的普遍失信有着直接联系,当整个社会处在没有信用的状态时,我们很难想象股市可以如同真空版诚实守信。而且股市的诱惑更大,投机性更强,上至机构投资者,下至中小投资者,莫不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信用的普遍缺失,还和违法成本低有着直接关系。大量违规、违法行为得不到追究,被揭露出的案件仅是冰山一角,这种状况无疑刺激着行为人逃避责任、惟利是图,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普遍的市场“失信”。
信用缺失有制度方面的原因,但与文化缺陷也是直接相关的。大陆普遍缺乏健康的资本文化。资本文化包括两方面:一个是股权文化,另一个则是债权文化。在股权文化背景下,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应该带有一种宗教式的信仰去感恩,为股东利益而殚精竭虑;在债权文化背景下,所有的借款者(上市公司),就象莎士比亚剧《威尼斯商人》中所描述的那样,都要背负着可能被“债权人”夏洛克逼迫着将一块肉割走还债的心理而生存。[26]两种文化的缺失,造成证券市场缺乏感恩的心和责任感,上市公司不再视中小股东为公司的主人,而是“自动提款机”,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为公司输血,被大股东操纵的上市公司不认为对中小投资者负有责任和义务。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我国证券规范普遍失语,行为人违规行为成本低廉,守法成本反而高企,这种反常状况刺激违规人在暴利的驱使下铤而走险,出卖信用和良知。证券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遭到破坏的同时,法治的尊严也荡然无存,规范失效比没有规范更可怕,因为前者失去的不仅仅是一部法规,而是人们的信仰。
三、结论:寻找出路
在我们从观念、制度以及规范自身三个层面剖析了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失语的根源之后,我们还必须寻找问题的出路:如何解决证券市场规范实效差的难题。出路就在迷路处,我们必须从文化、制度以及规范本身寻找解决途径。
(一)观念层面
1.摒弃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
我国自古就有重农抑商,认为从商者都心术不正的传统,这种观念对于维持我国延续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如今历史车轮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商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没有商业,就没有现代文明。几千年的奸商观念不仅使多种都对商人有多多少少反感,同时也给商人阶层造成了强烈的心理暗示:无商不奸,造成一个心理怪圈。现代证券市场必须摒弃奸商观念,重塑现代商业文化,消除奸商观念的不良影响。
仁义礼制是我国传统道德观的核心,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传统构成了人们道德观念的深层内容。于我国的法治建设是外在移植的,这使得传统观念与现代法治理念有时会存在严重冲突。在对待违规违法的态度方面,人们往往对“自然犯”有着明确的认识,而对“法定犯”却存在盲点,很大一部分人不对“高级”的证券市场的金融违法认识甚至认为高级违法光荣。这种观念使得人们在证券市场中守法观念薄弱,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规范的实效。一方面必须加强法治理念的宣传,另一方面要增强对证券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和公开性,是市场参与者对证券市场违法违规有深刻的认识。
3.资本文化的确立
时下把上市公司融资称作圈钱,上市公司无视中小股东和的利益、拖债逃债赖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资本文化相当欠缺。没有健康的资本文化,很难建立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心,上市公司融资渠道的畅通、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4.诚信机制的建设
证券市场的一切违法违规行为如果寻找原因无非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另一方面是守法者内在的原因,简言之即诚信。长期以来,人们信奉着诚信是一切美德基础的信条,但证券市场的诚信与我们熟悉的民事诚信有所不同。如果说民事诚信主要是社会伦理,则证券市场诚信则主要是商业伦理。一般民事活动大多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交往方式,行为人总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赞赏和谢意,这种反射利益使我们更加珍惜诚信的价值,使我们内心里更愿意接受诚信的自我约束。证券交易主要采取了“多对多、背靠背”的交易模式,证券市场已经逐渐摆脱了个体成员相互之间给予的、以情感和社会道德为基础的诚信法则,失去了自然人所独具的诚信观念,转而寻求各类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以及和睦相处,个体诚信逐渐发展成为更广泛的社会诚信或者整体诚信。[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