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体现这本法学随笔集水平的文章是以下要说的两篇:《走近中国:美国总统的奥德赛》和《1976:朱莉娅. 尼克松的北京往事》。因为我更愿意相信一个成熟的法律人必然是一个懂政治的人,也是一个懂历史的人。在以上的两篇文章里,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早已熟悉的历史背后不熟悉的事。前者由尼克松访华谈到东西方政治和文化背后的差异,以及“个人主义”与时代变迁的历史;后者通过两代人和两个大国之间的差异,为我们揭开了对于现代政治的新的思维路径,但二者的讲述方式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作者以不同于政界和学界的语调为我们重现了三十年前的政治,以及那个时代人们彷徨于封闭与开放之间的心理。在此我作一些延伸。为什么西方认为尼克松总统的访华竟类似于“登月之旅”?西方究竟在以怎样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对这一问题我想先引入一个历史观点来说明这个问题。曾经有台湾学者武之璋认为:“共产主义的暴兴,是中国现代化的一股逆流,它使得共产党虚耗了几十年之后又从头开始”。但事实上,在中国近代民主解放的历程中,国民党的失败和共产党的胜利有某种必然性,这个世界上也没有能够从头开始的事情。中国有句老话叫作“眼见为实”,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们是经历了海外留洋,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强盛,又想到本国的积贫积弱才力致于革命的,但他们所代表的始终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这群人是亲眼见到过世界潮流的,而对于当时中国广大的农民来说,他们并不知道这群人为什么要革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已经将中国农民阶级的想象力摧残到了极致,也将中国农民阶级的行动能力摧残到了极致。正如作者所说的:毛家营的农民怎么也想不通“象林彪这样一个每天大米白面可以随便吃的人,为什么要去谋害毛主席呢?这不是天下最大的傻X吗?”。同理,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人也想不到我们会有今天的成就,因此,在想象力上的匮乏导致了行动上的不配合,上个世纪的中国农民宁可去起义也不会去搞民主,更不要提宪政和法治,一种威权化的被主宰思想植根于人们心中决定了必然要有一种威权化的政治去满足民众的这种诉求,就在这个时候,苏联的成立及其统治模式提供了这样一个政治模板,它随之被我国当时的青年一代所发扬光大,共产主义就这样在中国兴起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其一贯的外交政策加上当时的国际形势,使得东方神秘主义的面纱保留了下来。作者说的更为准确:当时,诺大的一个中国,就像是一个高度封闭的城堡。现在我们回想起那段历史,在当时还没有放弃政治正当性的正义原则的中国,已经将这种正义原则付之于一个人的欢喜好恶之下,作为一个中国的普通民众,既无法从全民族的政治运动中抽身,而且逆流而行必然会粉身碎骨。但当时某个人的逆流对整个世界潮流来说却是“顺流”:为了全民族的“INDIVIDUALISM”而放弃成全一个领袖的“INDIVIDUALISM”。因此,在以后的日子里,从尼克松到里根再到小布什,一步步开放的中国给历届美国总统留下了不同的印象,正如小布什那句耐人寻味的话:“长城依旧,中国却已今非昔比。”但至少,中国慢慢去掉了它那东方神秘主义的面纱,以一种真实的姿态参与国际活动而不是垂帘听政,无论美与丑,中国开始向世人展现它的真面目。当我们尝够了封闭的滋味,过够了没有想象力的生活,该是从另一个起点出发的时刻了,之后,改革开放。余华曾说:“在西方,从中世纪到现代工业社会的欧洲,要经过400年发生发展期。而在中国只用了短短40年”。但我想,或许是因为中华民族等待的太迫切了,人类文明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极端,只有不断地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