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公司法》体系下“公司僵局”的解决及展望

  
  2、公司必须陷入僵局,即客观上存在经营管理的严重困难情形。公司僵局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公司经营发生严重困难,即公司的生产经营发生亏损等情形,难以为继;二是公司管理发生严重困难,公司的经营决策无法作出,公司日常运作陷入停顿与瘫痪状态;

  
  3、僵局状态的持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一般来说,股东利益包括股东的基本权益和利益期待,不仅包括持有股本、享受股息红利,也应包括行使表决、查询、监督等权利;

  
  4、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即只有在用尽了其他所有办法仍不能解决公司僵局时,方能适用。解散公司将导致公司人格的消亡,由此可能会造成公司资产的折损,并且涉及对外法律关系的协调,因此新《公司法》将司法解散作为解决公司僵局最后的不得以手段规定在法律之中。

  
  《公司法》一百八十三条及相配套的司法解释将股东解散公司请求权纳入司法程序中,确属一大革新。若能在实践中掌握自力救济优先及利益均衡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坚持审慎的精神,并不断完善公司司法解散的提起、后续清算等各个环节的细则,将有助于防范和破解公司僵局,在公司、股东、债权人、公司职工间寻求一种平衡,避免社会财富不必要的浪费。并且相关司法解释,对因公司僵局产生的解散公司之诉的司法程序,如诉讼主体、清算中介机构、清算组组成等具有详细规定。可以说司法的介入,是对公司僵局适时的合理化的干预,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但由《公司法》及配套司法解释所形成的公司僵局解决体系,是以最极端的方式即解散公司来消除僵化或者说实质上已经死亡的经营主体,显然这是公权力通过司法途径为保障股东权益和市场经济效率而不得不为的最终选择。这种最终解决,必定导致公司作为一个市场主体的经营完全终结,而这一终结状态,可能正是司法解决公司僵局所希望避免的。公司的资产被以清算方式处置,原先投入到被清算公司中的资本、人力等等资源需要经过破坏并重新组合到新的市场主体中去,这种破坏再重生的方式未必是最经济的。那么有没有可能在这种极端的公司主体解散机制以外,通过事前预防和其他方式来化解公司僵局呢?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