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长安,大不易”,本文的研究获得了北大法学院法理学方向某课题组的资金支持(基于保密原因,很遗憾不能写出它的名称),让我在文献来源方面解决了许多拮据之忧。在此,我要感谢在研究、写作中,与安思源、卞蓉、吕真真、蔡冉、孙璐璐、徐斌、殷晓霞、谢珂珺、李洁、宋含笑、宋萱、王烨、袁嘉等同学,和艾佳慧、牛跃、唐延明、王美玲等博士师兄姐,同章永乐、凌斌、郭雳、金自宁、蒋朝阳、强世功、赵晓力、陈端洪、沈岿等老师进行的有益讨论和他们的不吝赐教,感谢师友们给出的珍贵批评。尽管因时间仓促、学识有限,很多批评还未理解悟彻并转化到纸面;当然,文责完全由本人自负。在此也向给予过我无私帮助的师友亲朋致谢,恕篇幅所限无法一一道出姓名,并恳请诸君能够继续给我批评。
最后,我最要感谢的,依然是父母。寸草春晖,各中理由言语难表。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母亲,他们在艰难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不拔意志与顽强信心始终是我前进动力的源泉,没有他们的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就没有我的成人,也便不会有我成为法律人的可能和这最值得回忆的燕园情,更不会有此篇小文。
附图1:民国国会议场旧址、老北京大学四院、现新华社礼堂(摄影:佚名)

图2:1913--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开幕,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