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你的贡献不是真理

你的贡献不是真理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书报告

姜旭东


【关键词】变法;本土资源
【全文】
  
  仅从书名上看,《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法治本土化。而仅从书名上就作出这样的判断,那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法治》一书自出版后,在受到赞同的同时,也受到很多批评之声,其中就有针对该书的“法律虚无主义”、“反法治”的批评。

  
  笔者认为,一切评论必须应当建立在阅读该书的基础之上,否则这些评判或者赞扬都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争论,缺乏学术的严谨态度。本文将对以论文集形式出现的《法治》一书的理论进路作一简单的梳理,因为结论并不太重要,我们更应当关注具体的分析过程。本问展现给读者一个清晰的分析路径,以防止读者因强调某一篇论文,而对整本书的思想发生曲解。

  
  一

  
  《变法、法治及本土资源》作为该书的第一篇论文,代表《法治》的基本观点,以及分析进路。该问提出了“变法”模式,即强调政府运用强制力规制经济和社会的法制建设模式。这一模式即使我国目前的法制建设现状。但这种法制建设模式存在着难点:变法不不能代替社会习惯、惯例。由于变法不能与本土的传统习惯相协调,就需要更多的强制力才能推行下去。这一难点,使得作者(也是我们)不得不诉诸于“本土资源”,一种不仅仅是存在于历史中的“古典”,更主要是当代的社会实践中已经或正在萌芽发展的各种非正式制度,一种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新习惯和传统。从地方性知识和有限理性的理论角度来看,这种“本土资源”也是有效的。而“本土资源”如何获得,作者认为中国现代法治的建立和形成最需要的也许是时间,因为任何制度、规则、习惯和惯例在社会生活中的形成和确立都需要时间。我们的责任只是,注重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就是在创造、积累资源。

  
  “变法”(强调政府运用强制力)——法制建设难点(法律的执行成本过高)——借助“本土资源”(关注新习惯和传统)——法制建设的“渐进模式”(需要时间积累资源)。这是《变法、法治及本土资源》一文的进路。而后面的论文都是围绕这一进路展开的,只是论证地更为详细。

  
  《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表达了这一观点:国家法对民间法的驱逐,可能给社会秩序和文化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外来的正式制度的敢于破坏了社会关系和社区人们之间的默契和预期,并没有提供“秋菊”们所需要的那种“司法”产品。我们在强调正式法律制度、强调西式的纠纷处理办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对这些正式制度的有效运作的起决定作用的非正式规则。我们应当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自我反思,重视那些起作用的、并不气眼的习惯和惯例。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