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在沦陷?如何拯救?
沈岿
【全文】
故乡沦陷?谁的?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这是一句在“谷歌(Google)搜索”中,只需输入前四个字(“每个人的”),就会自动生成、供搜索者选择的话。由此可窥,这句话在网络上的影响力!甚至,细心的网络读者会很快发现,不少作者皆以其为同样的标题,抒写着故乡沦陷的不同故事,而根本不在意是否“抄袭”他人标题、掠人之美。
当然,故乡沦陷的主题,较为著名的议论,并不限于以此为篇名。十年砍柴的《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陈璧生的《我的故乡在渐渐沦陷》,熊培云的《我的故乡因何沦陷》,孟波的《不能承受的故乡底层沦陷之重》, 潘采夫的《谁家的故乡不沦陷》……,都触及这个看似“雷人”的全称判断。
因其全称判断的性质,作为生于城市、长于城市的乡村陌生人的我,一开始是狐疑的。一则,“故乡”一词,对于像我这般的土著城市人而言,就等同于我所出生的城市。而我自己的个人经验,至少并不支持我认同故乡在沦陷的断言;二则,中国如此辽阔广袤,即便是乡村,难道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之后,地不分南北东西,一概都沦陷了或正在沦陷吗?
狐疑的我,细细地咀嚼着那些文字,努力在混杂的味道之中,试图品尝和鉴别出乡愁、忧思、迷茫、哀伤、惆怅、愤懑、无语……。渐渐地,在脑海深处,似乎隐约地看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摘自《桃花源记》)的最佳乡村图景,正电光火石般,飞速地离我远去。
刹那间,我恍然顿悟,十年砍柴、陈璧生、熊培云、孟波、潘采夫的故乡沦陷之际,又何尝不是我这个土著城市人、乡村陌生人的故乡沦陷之时?
故乡沦陷?什么意义上的?
这里的“故乡”,已经不单纯是物质的、具体的、特指的童年生长地,它同时还蕴涵着一种生活样式:
它是宁静平和、有张有弛、闲适写意的,而不是像上足了发条的陀螺,身不由己地旋转着,今天短暂的停歇,只是为了明天更好地被旋转;
它是彼此熟悉、温暖诚信、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而不是陌生、冷漠、猜忌、孤独、无助,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甚至救人反被诬为撞人的,更不是弱肉强食、强盗逻辑、丛林法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