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法官的裁判智慧

法官的裁判智慧


田成有


【全文】
  
  很多人想到法官,总会认为法官解决纠纷的能力和水平比其他人高,总会联想到法官应该是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

  
  说到法官的智慧,《圣经·列王纪上》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日,两妓女争夺孩子,久执不下。所罗门王令人将孩子一劈为二,各与半,一女愿劈,一女不愿,宁送子与彼。王遂判子归后者。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所罗门的智慧。

  
  包公执法断案的故事,之所以千百年来在中国广为流传,体现的也是包公的智慧。宋景佑四年,包拯初任天长知县时! 县里发生一个奇怪的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 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 就赶到县衙门告状, 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 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 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 按当时的法律! 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私杀者! 要判一年徒刑”但是一来, 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 县官叫他宰牛, 也用不着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 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 包拯问明情况,突然沉下脸! 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 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 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那人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打那以后,包拯善于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包公既是秉公执法的法官,又是明察秋毫的侦探, 正因他两者兼具,所以才被老百姓视为当之无愧的青天,包公留给现代司法的价值就在于他断案的智慧和水平。

  
  最近笔者还看到这样一篇有趣的报道,印度两兄弟同时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前6名,掌控着印度最大私营企业,在孟买拥有价值超过5亿的“世界头号豪宅”,但却为争夺家产为反目,2005年因天然气开发权对簿公堂,而法院则建议“由妈妈说了算”。 在本案的解决中,我们想象得到法官不愿看到兄弟间同室操戈的残忍和无奈,法官找到了他们的共同点,都有一个共同的妈,而且他们对老妈从来毕恭毕敬,于是法院将此球踢给他妈,法官有如此创新、温情的判决,充分显示了法官的智慧。不仅法官省力省心,更为重要的是它能把问题转化,因为在印度这个崇尚等级的国家,妈的威力或许超过法官,妈比法官更了解他们孩子的脾性,从小到大,他们妈或许处理过他们之间无数的争斗。法官深信,他们的妈不用看复杂的案卷和审理,一定会做出和谐的“判决”。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