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对于介入第三人的危险行为而导致结果发生的情形,先前的行为人也不应当对后一结果负责。这类似于因果关系中断。德意志联邦裁判所1953年的所谓尾灯事件{6}(P55)即为一例。被告人凌晨驾驶的货车因为尾灯故障而被命令停于高速公路。警察为了后方的安全将电筒置于车道,并要被告将货车驶至下一个加油站,警车将尾随保护,然后警察熄灭电筒准备出发时,后方驶来另一辆货车,正好与被告的车撞上,司机死亡。本案中,被告的过失虽然具有引起事故的危险,但由于介入了警察的指令性行为,被告正在致力减少危险,则警察对危险的防御应当负起相应的责任,而正是由于警察的过失行为的介入,造成了事故的发生,因此,死亡结果不能客观归咎于被告人的行为。
德日刑法理论关于客观归责理论还有重要一点,即规范保护目的论。也就是认为“结果之发生,若不属于所侵害规范之保护范围内者,则不得归责之。”{28}典型的事例就是,小偷深夜入室行窃,被主人发觉,于是下楼察看,但不慎滚下楼梯,摔成重伤。小偷的盗窃行为制造了主人摔伤的风险,而且这一风险也事实上实现了。然而有关入室盗窃的法律规范的目的并不是在于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仅是为了保护财产,因此重伤结果不得归责于小偷的盗窃行为。笔者认为,这一理论是存在问题的。因为我们之所以探讨能否将重伤结果归责于行为人,就是要确认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可以成为伤害罪的伤害行为,而首先拿盗窃的有关规范加以考虑,自然得出的是否定的结论。而且,诚如有学者指出的:“规范的保护目的论的‘规范’,是指行为规范还是指‘注意规范’是个问题。”{29}此外,探究规范的目的,也就是探究立法者的目的,不免涉及到主观的东西,因此,从坚持客观可归责性的“客观”出发,笔者认为,最好将这一理论摒弃在理论框架之外。
应当注意的是,期望由客观可归责性来为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提供完全根据是不可能的,查明存在着客观可归责性,只是解决了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问题,为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提供了客观基础。在此基础上,是否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还需根据行为人是否具备犯罪主体条件和主观罪过条件等而定。
【注释】这与国外公害犯罪场合所使用的疫学因果关系是不同的。疫学因果关系虽然也强调高度概然性,但其概率高低的判断是以统计资料为基础的。
这就是以往
刑法中所提到的因果关系的错误。
同样的道理,笔者认为,如果乘客催促出租车司机开快车,违章驾驶,发生交通事故致他人死亡的,出租车司机知道超速的危险性,他可以决定要不要超速、要超速到何种程度,司机应负交通肇事罪是无疑的。至于乘客,如果其对司机处于优势地位,可以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这种危险性,因而也能构成犯罪。至于是不是构成共同犯罪,则另当别论。
【参考文献】{1}{日}大冢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M}.冯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96.
{2}侯国云,梁德新.论因果关系在
刑法中的地位{J}.政法论坛,1996,(6):15.
{3}{日}泷川幸辰.犯罪论序说(上)(王泰译){A}.高铭暄,赵秉志.刑法论丛(第3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78.
{4}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212.
{5}张明楷.犯罪论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205.{6} 山中敬一.日本刑法学中相当因果关系的危机与客观归属论的抬头{A}.罪与刑——林山田教授六十岁生日祝贺论文集{C}.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8.
{7}木村龟二.刑法学词典{Z}.顾肖荣等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150.
{8}山中敬一.关于我国客观归属论的展望{J}.(日本)现代刑事法,1999,(8):5.
{9}张绍谦.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
{10}布莱克法学辞典{Z}.1103.
{11}储槐植.美国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69.
{12}储槐植.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63.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240.
{14}王敏远.对
刑法中因果关系理论的反思{J}.法学研究,1989,(5):49.
{15}杨兴培.
刑法新理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186~187.
{16}EdmendMezger,Strafrecht,3.Aufl.1949,S.122;Jescheck,a.a.O.S.256.,转引自苏俊雄.从
刑法因果关系学说到新客观归责理论之巡历{J}.法学家,1997,(3):74.
{17}童德华.
刑法中因果关系的层次及其标准{J}.政治与法律,2001,(5):16.
{18}储槐植,汪永乐.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J}.中国法学,2001,(2):153.
{19}甘雨沛,何 鹏.外国刑法学(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293.
{20}赵廷光.中国
刑法原理(总论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311.
{21}李光灿.
刑法因果关系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31.
{22}侯国云.
刑法因果新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58.
{23}HaftAT1992S.62ff.;RoxinAT-1199411/36ff.;WesselsAT1994RN.178ff,转引自黄荣坚.论风险实现{A}.刑罚的极限{C}.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1999.141.
{24}{德}汉斯·海因里希·耶塞克.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Z}.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350.
{25}骆克信(Roxin).客观归责理论(许玉秀译){J}.(台北)政大法学评论,(50):13.
{26}李海东.
刑法原理入门{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7}黄荣坚.不作为犯与客观归责{A}.
刑法问题与利益思考{C}.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1999.153.
{28}黄常仁:
刑法总论(上){M}.汉兴出版有限公司,1995.37.
{29}松生光正.过失犯与客观的归属论{J}.(日本)现代刑事法,1999,(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