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证据法学理论基础:争议焦点及评述

【作者简介】
宋英辉,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中心教授;雷小政,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专业研究生。
【注释】本文系司法部2002年度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重点研究课题《我国证据制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裴苍龄:《证据法学新论》,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参见陈一云主编:《证据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3—95页。
、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页。
、刘金友主编:《证据法学》(新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参见周士敏:“试论我国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载《诉讼法论丛》(第八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11—20页。
、张建伟:“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2期。
、张建伟:“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2期。
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3页。
、陈瑞华:“从认识论到价值论:证据法理论基础的反思与重构”,载《法学》2001年第1期。
、易延友:“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以裁判事实的可接受性为中心”,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1期。
、吴宏耀、魏晓娜:《诉讼证明原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84页以下。
K·S·肯尼和J·W·塞西尔·特纳:《肯尼刑法原理》,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43页。
、转引自J.D.heydon, Evidence (2nd ed.), Butterworths (1984), P308.
、Edmund M. Morgan著、李学灯译:《证据法基本问题》,(台)教育部82年出版,第251页。
、J.D.heydon, Evidence (2nd ed.), Butterworths (1984), P308.
、陈光中、陈海光、魏晓娜:“刑事证据制度与认识论——兼与误区论、法律真实论、相对真实论商榷”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参见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11页。
、张建伟:“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2期。
、参见汪海燕、胡常龙:《刑事证据基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72页。
、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6-70页。
、汪建成:“刑事证据理论的哲学基础”,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
、刘金友:《证据理论与实务》,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202—214页。
、高家伟、邵明、王万华:《证据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205页。
、陈浩然:《证据学原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4页。
、周士敏:“试论我国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载《诉讼法论丛》(第八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0页。
、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8-70页。
、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3-57页。
、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形态,从科学发展的整个历史来看,有4种形态:自然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逻辑方法论和理论方法论。
、参见郑成良:“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4期;郑成良:“法学方法论”,载中国理论法学研究信息网,http://www.legaltheory.com.cn/info.asp?id=1432.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