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的274个国际公约所含的25种国际犯罪{11}(P60—61),国际刑法中的人权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个人的人权,包括禁止奴隶制、禁止酷刑等;二是群体的人权,包括儿童、妇女等;三是集体的人权,包括和平权、民族自决权等。
综上所述,无论基于何种立场做出何种解释,人权都是一个为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共同接受的概念,尽管理解不同但人权作为人类尊严和基本价值的理念是一个基本的共识,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人权保障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此乃构建国际社会对人权信仰的基础。
【作者简介】
王勇(1976—),男,辽宁庄河人,吉林大学法学院助教,吉林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笔者认为“问题的思考”与“体系的思考”并无优劣之别,高下之判。对于一门新兴学科或学科内部新的研究领域而言,应先侧重于体系的思考而后逐步深入到问题的思考;对于相对成熟的研究领域而言,则应由问题思考的深入进而引领体系的思考乃至革新。
我国学者尽管承认国际刑事法院的设立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国际
刑法,但规约的相当实质条款却冲击着作为国际法基础的国家主权观念,容易造成权力滥用和被政治化操作而成为干涉他国内政的工具。
目前国内在国际
刑法中探讨人权问题的学者为数不多,因此这种努力值得赞许,但忽视了人权与人权之争则令人不无遗憾。
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将发展的权利称为第四代权利。R.Higgins.Problems and Process,Clarendon Press,Oxford,1994,p102—115。
【参考文献】{1}张旭,国际刑法论要(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2}(美)庞德,法律史解释(M).曹知堂,杨知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夏勇,人权概念起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4}于泓,关于国际
刑法概念及法律特征的思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3)。
{5}张明楷,
刑法格言的展开(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6}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张智辉,国际
刑法通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8}高铭暄、王秀梅,国际
刑法的历史发展与基本问题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1)。
{9}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0}杨凯,论国际
刑法的概念、性质、功能(J).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5)。
{11}(美)M·谢里夫·巴西奥尼,国际
刑法的渊源与内涵——理论体系(M).王秀梅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2}林灿铃,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与国际犯罪(J).河北法学,1999,(1)。
{13}马呈元,国际犯罪与责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4}朱锋,人权与国际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5}卢厚明、毛国辉,论国际人权保护的发展(J).求索,2003,(1)。
{16}(美)熊芥,无政府状态与世界秩序(M).余逊达,张铁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7}李步云,论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A).走向法治(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8}王家福,人权与21世纪(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9}(日)大沼保昭,人权、国家与文明(M).王志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0}(美)科斯塔斯·杜兹纳,人权的终结(M).郭春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21}龚爱林,人权:何去何从(J).湖南社会科学,2003,(2)。
{22}黄芳,国际犯罪国内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4}雷堂,人权国际
刑法保护的多维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3)。
{25}王虎华,论国家主权与人权(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5)。
{26}(英)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M).王铁涯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27}沈宗灵,董楠森,西方人权学说: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28}史达心,现代国际法教程(M).长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
{29}富学哲,从国际法看人权(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0}程晓霞、张文彬,关于国际人权法的几个理论问题(A).中国国际法年刊(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