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测谎技术的产生
19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西方的一些科学家开始探索人在说谎时伴生的生理现象,并试图通过记录人体生理变化的情况来识别谎言。最先在司法实践中利用科学证据识别谎言的人是19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犯罪学家龙勃罗梭。他根据被测试者的脉搏变化情况来识别谎言。20世纪初期,美国学者也加强了对识别谎言的科学方法的研究。例如,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雨果·芒斯特伯格潜心研究在法庭上的宣誓对证人说谎的心理影响,还进行了所谓的“联想实验”研究。在审查犯罪嫌疑人时,他让助手向嫌疑人宣读一些文字材料,其中,绝大多数内容都与案件无关,只有少数内容与案件有关,然后让嫌疑人说出其听到那些关键词时的最初反应和联想,并根据其反应和联想的方式与内容,如犹豫、惊恐等,判断其是否说谎。他的研究成果为后人研究测谎技术中的问题编排奠定了基础。另外,犯罪学家R·E·豪斯博士曾全力研究各种药物对人的意识自制能力的影响,并试图通过药物减弱人的意识自制能力,从而让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讯问时不由自主地说出实话。他的研究成果对后来的“忠诚血清”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一些犯罪学家和心理学家也在探索通过血压、呼吸等生理变化情况来识别谎言的方法。
20世纪初,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警察局长奥古斯特·沃尔默对测谎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在他的领导下,约翰·拉森和利奥纳多·基勒等人经过数年努力,终于研制出一台可以同时记录被测人回答问题时的脉搏、血压、呼吸等生理变化情况的测谎仪。这是现代测谎仪的雏形。[3]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测谎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在“硬件”方面。60年代,美国的多参数型测谎仪已经可以相当精确地记录被测人在呼吸、脉搏、血压和皮肤电阻等方面的生理反应与变化情况。7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明了操作简便的声析型测谎仪,它可以记录附着在被测人声音中的由声带肌肉微颤所生成的次声波,从而查明被测人的陈述是否真实。90年代,日本和美国科学家相继研究出脑电波测谎仪,通过记录被测人的脑电波变化情况来识别谎言。目前,一些科学家还在研究通过记录人的瞳孔反应来识别谎言的方法和技术。
与此同时,测谎技术在“软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美国的测谎专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多种具有针对性的测谎问题编排程序和方法,如准绳问题测试法、紧张峰测试法、犯罪情节测试法、问题交叉测试法、真假比对测试法、缄默测试法等。这些规范化的“软件”,提高了测谎技术的可靠性能。20世纪90年代,电子计算机技术被引入测谎技术之中。二者的结合,又大大提高了测谎“软件”的功能和效率。
测谎技术的进步,以及测谎手段和方法的完善,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测谎技术的科学性和使用价值,使测谎技术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得到推广。在美国,测谎技术最初仅用于犯罪侦查之中,后来测谎技术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已推广到民事纠纷的调查、机关企业的雇前审查、重要保密部门和岗位的人员审查等领域。目前,美国共有各种专业测谎人员上万人,居世界各国之首。此外,加拿大、日本、以色列、韩国、土耳其、俄罗斯、波兰、罗马尼亚等国也是积极研究和使用测谎技术的国家。据统计,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使用着测谎技术。[4]
由于意识形态和思想方法的影响,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对西方国家的测谎技术持片面否定的态度,认为其是伪科学的骗人把戏0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公安科技人员开始学习和研究测谎技术,1991年,我国研制出第一台测谎仪(正式名称为“多参数心理测试仪”)。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应用和推广,目前许多省市的公安、司法机关都开始在侦查和审讯中使用测谎技术。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和人员管理,测谎实践中存在着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测谎结论的证据性质和效力也需要在法律上(至少先在理论上)予以明确。其实这不仅是中国法律界人士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司法界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