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际责任规则中国际组织的概念界定

【作者简介】
何阳(1982),男,河南正阳人,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Jan Klabbers, An Introduction to Institution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7.
See Jan Klabbers, Two Concept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Law Review, Vol. 2, Number 2, 2005, pp. 277-293.
饶戈平主编:《国际组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及以下。
饶戈平主编:《国际组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粱西:《国际组织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五版。第4页。
Philippe Sands and Pierre Klein, Bowett''s Law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5 edition), London: Sweet & Maxwell, 2001, p. 16.
Jan Klabber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7-13.
Hery G. Schermers and Niels M. Blokker,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Law: Unity within Diversity(4 edition), Hague: Martinus Nijhhoff Pubilishers, 2003, pp. 32-46.
Nigel D.White,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Juris Publishing, 2005, pp. 1-2.
See, JoséE. Alvarez,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Law- mak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4.
Peter Malanczuk, A kehurst''s Moder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7 e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1997, p. 92.
如北欧理事会,由北欧的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5国于1952年3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成立。宗旨是就北欧国家共同关心和需要采取联合行动的问题进行协商,促进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法律、劳工、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但直到1962年该理事会才通过了《北欧合作协定》(赫尔辛基协定)。See Facts on Nordic Cooperation-The Nordic Community, available at: http://www.norden.org/faktab/uk/nr_generel.pdf, Oct. 12, 2007.
如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OSCE),欧安合作组织并无规定其成员、目的及相关规则的创建文件。相反,其起始于35个来自东西方及一些不结盟的国家代表,在1973年于赫尔辛基进行探讨合作的一次非正式会晤。即便是扩大各国合作范围的赫尔辛基最后文件(Helsinki Final Act)本身也并不具有法律拘束力。See OSCE Handbook, Press and Public Information Section, Vienna 2007, p. 1, available at: http://www.osce.org/publications/sg/2007/10/22286_952_en.pdf. Mar. 6, 2008.
See What Is OPEC, available at: http://www.opec.org/library/what%20is%20OPEC/whatisOPEC.pdf
A/56/10, pp. 141-142.
如世界气象组织(WMO)中,“领土”(territories)或“领土集团”(groups of territories)可以成为成员;欧共体(EC)已作为粮农组织(FAO)的成员;另外比较典型的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单独关税区(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也可以成为该组织成员。
A/CN. 4/532, p. 18, para. 34.
国际法委员会对维也纳条约法关于国际组织定义的评注See, Year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1966, vol. II, p. 190.
饶戈平:《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3期。
[俄]格?童金:《国际法原论》,尹玉海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289页。
I.C.J. Reports 1949, p. 174.
I.C.J. Reports 1980, p. 73.
[俄]格?童金:《国际法原论》,尹玉海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293页。
Jan Klabber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54.
[俄]格?童金:《国际法原论》,尹玉海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290-292页。
关于暗含权力理论论述参见饶戈平、蔡文海:《国际组织“暗含权力”问题》,载周忠海编:《和平、正义与法——王铁崖先生八十寿辰几年论文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版,第286-303页。
参见饶戈平:《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3期,第320页。
[英]安托尼?奥斯特:《现代条约法与实践》,江国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1页。
英国学者布朗利在其《国际公法原理》一书中总结了以下国际组织法律人格标准:“第一、一种由各国组成的具有合法目的、配备了各种机构的常设组织;第二、国际组织与成员国在法律权利和宗旨方面有区别;第三、存在于国际层面而非仅限于一个或一个以上国家国内制度的可行使的法律权利。”但正如其所言,“这些标准设计微妙的法律和事实问题而且总是不大容易适用。”见[英]伊恩?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曾令良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55页。
参见饶戈平:《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3期,第320页。
黄瑶:《国际组织责任规则与国家责任规则之比较——以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有关条款草案为视角》,载《法学评论》(双月刊)2007年第2期,第64页。
[英]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德]魏德士.法理学.丁晓春,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5. 84-85.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