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现代中国人的“科学”概念及其由来

  

  科学:来自日本的西方词汇


  

  “科学”并不是汉语固有的一个术语,古文献中或许可以爬疏出偶尔出现的“科学”字样,但意思一定是“科举之学”。而且即使是指“科举之学”,“科学”也不常出现。因此,可初步认定它不是古汉语中的一个常见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的“科学”一词,实则来自日本,来自日本人对西文science一词的翻译。


  

  日本文字中大量采用汉字,但发音与汉语不同,意思也相去甚远。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不是直接向西方学习,而是经由日本这个二传手。原因大致有三,一来中国缺乏西方语言的翻译人才,加之传统中国对文字过于讲究,大量西文著作不能直接立即译成中文出版发行。虽然有西来的传教士,但他们的中文水平还不足以独自担当翻译工作,所以,那时的翻译都是传教士与中国文人合作进行,这样就极大的限制了西文著作的汉译规模和进度。第二个原因是,日本引进西学较早,而且日文吸收外来语能力较强,西学日化工作既迅速又规模大,加上日本离中国近,留学生多,近代中国人都借日本向西方学习。第三个原因,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中国人阅读日本文献非常容易,哪怕是根本不懂日文的人,读日本的书也能明白个大概。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在船上读到一本日本小说,发现居然满纸汉字,意思也知道差不多,于是在基本不通日文的情况下开始翻译日本小说。说是翻译,其实只不过把日本人采用的汉字基本照搬过来而已。就这样,此后十年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向日本学习的热潮。它容易学,见效快。


  

  大量向日本学习的后果是,近代汉语受到日本语言的巨大影响,一大批西方的学术术语均从日本转道而来。有人甚至认为,现代汉语中的人文社会科学术语有70%来自日本。这些术语大量充斥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之中,一定深刻地影响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日本这个民族在文化底蕴和思维深度方面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现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以如此大的规模和强度基于日本文化,实在值得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一再反思。


  

  已经有不少人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一些学科的译名存在的缺陷。比如“哲学”译西文的philosophia,没有译出西文“爱”(philo)“智慧”(sophia)的意思来,相反,“哲”是“聪明”,“哲学”实则“聪明之学”,这就降低了西文philosophia的高度。如果选一个更合适的词,也许“大学”更接近philosophia的高度和境界。《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颇有西人爱智慧的意思。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