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显然无法从资金、市场、技术、政策层面解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威廉姆斯拐点出现在2004年前后的直接原因。然而,威廉姆斯拐点的形成是客观存在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拐点出现在2004年前后呢?最后,唯有从劳动力因素的角度加以审视,看看是否由于劳动力因素变化导致了廉姆斯拐点的出现?通过前述部分的数据解析,我们知道反映我国当前二元经济社会劳动力供求变化状况的刘易斯拐点也出现在2004年前后。既然已排除了其它因素影响的可能,我们由此可推断并判定廉姆斯拐点和刘易斯拐点同时出现在2004年前后,并不是历史偶然的巧合,而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直接因果逻辑联系。
五、几点启示
1. 摆脱以往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实现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型已经刻不容缓
2006年“十一五”计划出台,指出我国发展中长期存在着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也坦陈了“十五”时期在快速发展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同时明确要求“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精加工和高端产品。促进加工贸易升级,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尽管如此,由于劳动力充裕且价格低廉(一直以来我国外汇汇率管制政策客观上强化了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效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长期以来致力于扩大就业,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早已形成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因此,在既无强烈的内在动力又缺乏必要的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企图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其效果不佳自不待言。后全球金融危机时代,既为自然资源、能源、环境容量承载能力所限,又为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所迫,我国依靠劳动力低成本竞争的粗放型经济扩张之路已经行不通,进行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2. 东中西部跨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必须克服盲目性
当前,在政策引导和政府积极推动下,产业梯度转移工作正从我国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是,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可以自由流动的大背景下,伴随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形成和日益完善,我国的第一次人口红利由于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原因,已经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被众多的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产业消耗得所剩无几。就此而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拉动我国经济近三十年高速增长的外需无法延续,东部沿海地区的大量以利用廉价劳动力博取相对竞争优势的出口加工型产业失去了向内地转移的可行性。中西部地区无法再延续和复制东部地区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就当然地失去了承接东部沿海地区这类产业向内地进行所谓梯度转移的必要性。
3. 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尽管我国已经进入了刘易斯拐点,但并不意味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已经丧失,更不意味着我国要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方面我国农村农业人口基数大,伴随着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稳步提高,还有大量的劳动人口有待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给类型不匹配导致的劳动力结构性失业的情况较为严重。这不仅要求我国继续保持和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更要着力发展知识、智力劳动密集型的高端产业,以充分挖掘和释放我国新生代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优势。长期以来,我国工资的实际增长率一直低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企业劳动力成本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向下竞争”已经在不断恶化我国的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非常不利。未来只要我国工资的增长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基本保持一致,不但不会导致我国相关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丧失。而且有利于企业从“竞次”转变为“竞优”,对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过分压低劳动力成本居于产业链低端、没有技术含量、无法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企业形成“倒逼效应”和“挤出效应”,从而提高区域经济质量。
4. 中部在内需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更高的区位优势决定了中部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将逐步走向均衡
在后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传统外需市场急剧萎缩的大背景之下,虽然政府在千方百计地开拓新兴市场,努力稳定外需市场,但希冀外需继续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已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因此,东部地区原有的出口型企业纷纷转型着眼于内需市场,它们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考虑,会逐渐克服区域粘性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同时,为中国内陆巨大消费市场所吸引的外资企业也纷纷布局中西部地区。加之,国家近些年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而实施均衡发展战略,逐年加大对中西部投资的倾斜力度,特别是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在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化率已经较高、基础设施已经较完善的情况下,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些无疑都是吸引劳动力向中西部转移的重要原因。此外,基于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同构化现象较为突出,尤其是其中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多并且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普遍不高的基本现实,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由近乎无限供给转变为弹性供给,转移劳动力工资率由不变转变为市场决定时,内地企业因竞争需要提高工资也是引发劳动力回流客观原因之一。资金、劳动力的集聚和市场中心的回归,必将使我国区域经济从当前增长拐点走向均衡。
【作者简介】
熊艳喜(1974—),男(汉族),湖北新洲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区域政策;杨云彦(1963-),男(汉族),湖北天门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导,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人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