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化纤骨干企业在重点技术装备国产化中的重要作用,坚持自主创新与消化吸收相结合,强化集成创新和工程化,加强产学研联合,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实用技术,注重节能、高效和环保型化纤及化纤原料装备的开发与应用,进一步提高重点化纤品种的国产化装备技术水平和工程化水平并积极鼓励化纤生产企业采用国产化先进技术进行改造。一是加快年产60万吨及以上PTA成套国产化装备、日产200吨及以上的涤纶短纤维成套装备、新型粘胶连续纺及锦纶大聚合(日产100吨及以上)等重点技术装备的国产化进程。二是积极推进差别化纤维生产工艺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如氨纶原料辅料及配套油剂、添加剂、催化剂等生产助剂的国产化研发;直纺涤纶超细长丝成套工艺技术、喷丝板、及高效新型卷绕头(速度大于6000米/分钟,定轴长大于1.5米)等关键部件的开发。三是集中力量,加快碳纤维、芳纶等高新技术纤维配套装备和关键部件的产业化攻关开发,强化工艺软件和装备的一体化研究,力争实现产业化突破。
5) 推进行业循环经济发展
提高企业对资源及能源节约、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鼓励企业节约资源,推动资源替代技术、综合利用及再利用技术的发展,加强生物质工程技术研发;加大企业的环保投入、清洁生产投入以及再生资源利用的研发投入;加快粘胶行业废气回收技术的推广应用;突出重点、扶优扶强、以点带面、有效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将有条件化纤企业纳入国家及地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鼓励聚酯回料纺生产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推动行业良性有序发展。
化纤工业循环经济发展重点:
┌─────────────┬─────────────┬─────────────┐
│利用环节 │主要任务 │主要内容 │
├─────────────┼─────────────┼─────────────┤
│资源使用 │使用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质│生物法多元醇等化工产品(如│
│ │资源 │生物法丙二醇、乙二醇、四氢│
│ │ │呋喃等);聚乳酸纤维(包括│
│ │ │L-乳酸、聚合、纺丝及非纤生│
│ │ │产技术的研发);蛋白纤维及│
│ │ │制品(如大豆、玉米等植物蛋│
│ │ │白及废毛绒、角蛋白、牛奶、│
│ │ │蚕蛹等动物蛋白纤维);再生│
│ │ │多糖纤维:甲壳素纤维;竹纤│
│ │ │维、麻纤维、兰桉、玉米秸秆│
│ │ │等速生农林资材再利用。 │
├─────────────┼─────────────┼─────────────┤
│节能降耗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水、电、汽、风的消耗,│
│ │ │减少跑冒滴漏,做好公用公程│
│ │ │的管网平衡。 │
├─────────────┼─────────────┼─────────────┤
│清洁生产 │使用环保助剂 │各类环保型催化剂、改性剂、│
│ │ │新溶剂、添加剂等的研发和使│
│ │ │用。 │
├─────────────┼─────────────┼─────────────┤
│清洁生产 │环保回收技术 │“废水废气废渣”治理新技术│
│ │ │、由终端治理向过程监控技术│
│ │ │转变;加强粘胶行业废气回收│
│ │ │治理、粘胶用浆粕的黑液治理│
│ │ │;干法及湿法纺丝溶剂循环使│
│ │ │用。 │
├─────────────┼─────────────┼─────────────┤
│资源回收 │回收资源再利用 │应用废聚酯、废丝生产聚酯短│
│ │ │纤再生纺。 │
├─────────────┼─────────────┼─────────────┤
│资源回收 │包装物回收 │提高托盘、筒管等包装物使用│
│ │ │次数、使用可回收包装物、减│
│ │ │少过度包装。 │
└─────────────┴─────────────┴─────────────┘
6) 积极推进企业重组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以资产为纽带,鼓励化纤企业通过横向联合和垂直整合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界的重组,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的技术合作,有效整合和利用全球资源,提高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一是通过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形成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一方面促进企业获取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以大企业为核心,实现产品结构调整,以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同时,结合我国最终消费市场层次较多、需求面较广的特点,通过产业重组,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小而强”的专业化企业。二是通过产业整合与企业重组,淘汰污染治理差、工艺技术落后、单位能耗和原材料消耗较高的企业,缓解生产中低档产品的企业过度竞争问题,从整体上提高化纤行业资源使用效率和环境治理能力。三是通过专业化企业的形成,增强我国化纤行业的快速反应能力,更好适应市场个性化、多样化的需要。
7) 政策措施
8) 加强对化纤工业的产业政策指导
严格执行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
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调整现行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部分产品关税倒挂问题;建立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实现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发展的同等待遇;在鼓励产业升级所需先进技术装备进口的同时,鼓励国内先进、成熟的技术装备的应用推广;结合国内外化纤工业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引导行业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