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报表及编制说明的通知

  4、投资形式:按独资、控股、参股、其他选择填列。
  5、持股比例:按资产清查基准日单位对经济实体的实际持股比例填列。
  6、经济实体情况:对于经济实体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等信息按资产清查基准日的经济实体的有关财务报表数据填列。
  7、当年应收收益:指行政单位2006年度应当从未脱钩经济实体取得的全部收益,包括已经收到和尚未收到的投资收益。
  8、当年实收收益:指2006年行政单位已经收到的投资收益。
  9、备注:单位根据实际,需要补充说明的情况。
  审核公式:
  表内:1栏≥(2+3)栏;4栏≥1栏。

第四部分 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报表编制说明

  一、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报表编制说明
  (一)事业单位资产负债清查表(财清事综01表)
  本表由计算机自动生成,不需要单位进行手工填列;本表的相关内容由计算机从资产清查基础表(财清事基01表)中的相关指标中提取。
  (二)事业单位人员基本情况表(财清事综02表)
  本表由计算机自动生成,不需要单位进行手工填列;本表的相关内容由计算机从资产清查基础表(财清事基02表)中的相关指标中提取。
  (三)事业单位资产盘盈、财产损失表(财清事综03表)
  本表由计算机自动生成,不需要单位进行手工填列;本表的相关内容由计算机从资产清查基础表(财清事基03表)中的相关指标中提取。
  (四)事业单位资产出租出借情况表(财清事综04表)
  本表由计算机自动生成,不需要单位进行手工填列;本表的相关内容由计算机从资产清查基础表(财清事基04表)中的相关指标中提取。
  (五)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情况表(财清事综05表)
  本表由计算机自动生成,不需要单位进行手工填列;本表的相关内容由计算机从资产清查基础表(财清事基05表)中的相关指标中提取。
  (六)事业单位担保情况表(财清事综06表)
  本表由计算机自动生成,不需要单位进行手工填列;本表的相关内容由计算机从资产清查基础表(财清事基06表)中的相关指标中提取。
  (七)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汇总表(一)(财清事综07(1)表)
  本表数据由计算机自动生成;自动生成的内容由计算机从资产清查基础表(财清事基15表)中的相关指标中提取。
  (八)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汇总表(二)(财清事综07(2)表)
  本表数据由计算机自动生成,不需要单位进行手工填列;自动生成的内容由计算机从资产清查基础表(财清事基15-1A、15-1B、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5-10表)中的相关指标中提取。
  (九)事业单位房屋及构筑物明细表(财清事综07-1表)
  本表由计算机自动生成,不需要单位进行手工填列;本表的相关内容由计算机从资产清查基础表(财清事基15-1B表)中的相关指标中提取。
  (十)事业单位大型设备明细表(财清事综07-2表)
  1、本表数据由计算机自动生成,不需要单位进行手工填列;本表的相关内容由计算机从资产清查基础表(财清事基15-2、15-3、15-5、15-6、15-7、15-8、15-9、15-10表)中的相关指标中提取,提取范围为清查单价(原值/数量)在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的大额资产。
  2、表内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上等是按大型设备原值设定的金额区间,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在内,依此类推。
  (十一)事业单位交通运输设备明细表(财清事综07-3表)
  本表由计算机自动生成,不需要单位进行手工填列;本表的相关内容由计算机从资产清查基础表(财清事基15-4表)中的相关指标中提取。
  (十二)事业单位占有使用土地明细表(财清事综08表)
  本表由计算机自动生成,不需要单位进行手工填列;本表的相关内容由计算机从资产清查基础表(财清事基15-1A表、财清事基16表)中的相关指标中提取。
  (十三)事业单位已使用未转固定资产房屋及构筑物明细表(财清事综09表)
  本表由计算机自动生成,不需要单位进行手工填列;本表的相关内容由计算机从资产清查基础表(财清事基17表)中的相关指标中提取。
  二、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基础表编制说明
  (一)事业单位资产负债清查表(财清事基01表)
  本表按全口径反映事业单位资产清查账面数、清查数及清查变动情况。表中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对外投资、债券投资,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净值,土地使用权以及负债类科目的相关数据,从资产清查基础表(财清事基05、07、08、09、10、11、12、13、14、15、16表)中提取,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其他科目人工录入。
  1、账面数:以单位资产清查基准日的账面数填列。
  2、清查变动数:以单位通过账务清理和财产清查后,各类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增加或减少值填列。
  3、清查数:以单位通过账务清理和财产清查后,各类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实际价值填列。本指标与“账面数”的差额为清查出的损溢。
  4、财政应返还额度:填列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单位本年尚未支用而结存在国库的累计预算指标数。
  5、未完项目成本:反映单位于资产清查基准日尚未完工项目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之和。
  6、资产清查待处理:指单位通过账务清理和财产清查,清查出的各类资产清查数与账面数差额,以及负债清查数与账面数差额的合计数。反映本次资产清查清查出的待处理的资产净损溢数额。
  7、预拨(预收)下年经费:反映事业单位预拨、预收下年度各项经费数。
  8、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反映单位应发未发的工资或离退休费。
  9、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反映单位应发未发的由各地区各部门出台的津贴补贴。2006年1-6月数据还在原科目填列,不在此反映。
  10、按照财政部财库[2004]190号文件规定,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单位年终结余资金及其分配的账务处理按照财政财务管理相关规定执行。
  审核公式:
  表内:1行=(2+3+4+5+6+7+8+9+12+13+17+18+20+21)行;1栏15行=5栏47行;28行=(1+23+25)行;29行=(30+31+32+…+41)行;43行=(44+47+48+49+50+51)行;56行=(29+43+53+55)行;9行≥(10+11)行;18行≥19行;1栏28行=5栏56行;4栏28行=8栏56行。
  表间:4栏21行=财清事基03表1栏26行+2栏82行-1栏1行。
  (二)事业单位人员基本情况表(财清事基02表)
  本表反映事业单位人员情况。本表数据人工录入。
  1、定编人数:反映资产清查基准日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人数,按行政和事业编制人数分别填列。
  2、单位在职人数:反映资产清查基准日在本单位实际工作的全部在职人员。包括:行政编制人员、事业编制人员和其他人员。其他人员中单独列示“长期聘用人员”,即编制外的长期聘用人员。
  3、离休人员:填列符合国家离休政策,已经离休的人员数。
  4、退休人员:填列符合国家退休政策,已经退休的人员数。不包括内退人员数(不符合国家退休政策,但按本单位有关规定已经退休人员数)。
  5、科研单位在职人数:反映科研单位至资产清查基准日人事关系和工资关系均在本单位的在职固定职工、劳动合同制职工,不包括离休、退休人员等。其中,从事自然科学人数和从事社会科学人员单独列示。
  6、全日制在校学生数:反映资产清查基准日教育机构中经国家批准按统一计划招收的各类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专科学生、中专生以及中小学学生人数,不包括干部进修和培训人数。其中,来华留学生单独列示。
  审核公式:
  表内:1行=(2+3)行;5行=(6+7+8)行;8行≥9行;15行≥(16+17)行;19行=(20+22+24+25+26+27+28)行;20行≥21行;
  22行≥23行。
  (三)事业单位资产盘盈、财产损失表(财清事基03表)
  本表主要反映单位清查出的各类资产盘盈和按原因归类的财产损失情况。表中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科目,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相关数据,从资产清查基础表(财清事基05、07、08、09、15表)中提取,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其他科目人工录入。
  1、其他(负债类):反映单位负债部类其他各项盘盈、损失的合计数(清查增加数-清查减少数)。
  审核公式:
  表内:1行=(2+5+22+23+24)行;2行≥(3+4)行;5行=(6+8+9+10+12+13+14+15+16+20)行;6行≥7行;10行≥11行;16行=(17+18+19)行;20行≥21行;26行=(27+60+67+77+80)行;27行=(28+34+40+46+52+59)行;28行=(29+30+31+32+33)行;34行=(35+36+37+38+39)行;40行=(41+42+43+44+45)行;46行=(47+48+49+50+51)行;52行=(53+54+55+56+57+58)行;60行=(61+62+63+64+65+66)行;67行=(68+69+70+…+76)行;77行=(78+79)行。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